“我离开故乡60年了,一生都在漂泊,一生爱祖(籍)国、爱文学,回到福州,最想说的是六个字——感动、感激、感恩。”旅荷华人作家林湄一开场,就是浓浓的乡情,说到动情处抑制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3月31日记者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看到的感人一幕。当日,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福建省作家协会、冰心文学馆、海峡文艺出版社在此联合举办林湄创作座谈会,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林湄作品的思想内涵、林湄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等深入探讨。
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乡愁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爱情一样是永恒的主题。”对漂泊在外数十载的林湄来说,故乡福建正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林湄幼年时和祖母一起生活在福清乡间,快乐的童年时光给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最美的时期还是童年,童年是我生命的摇篮,无论后半生漂泊到哪里,童年永远是一幅不能退化的图景。我记得故乡的溪水很清,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里面捞鱼。”说起故乡福清,已到耄耋之年的林湄仍是一脸童真。
她在散文集《点亮高处的灯》中这样写道:“我出生于太平洋西岸的福建泉州市,饮闽江水长大,于黄浦江畔成家,在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工作……生命之舟漂啊漂,有一天,竟然漂到原生存地的对角线上——大西洋东岸的北海边居住。从‘在水之湄’漂到‘在水之湄’,真是与‘水’有缘啊。”她在文中大多写与中国有关的题材,即使写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如《异乡的祝祷》一文提到的荷兰人阿博,也对中国“情有独钟”,有着很深的情感。
福建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萧成对林湄创作中闪耀的独特生态美学很是推崇:“她的乡愁在地生根,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在其作品中做到了融会贯通。”
由于喜爱文学,林湄曾在中新社香港分社做记者,工作之余,写散文,也写小说。她曾与冰心、沈从文、巴金等一批学者名家面对面,写就的一篇篇访问记接地气、有灵气,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采访大师,近距离触摸他们的思想维度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学观。”林湄说。
林湄移居荷兰后开始尝试各类文学体裁创作,其中长篇小说《漂泊》《浮生外记》等多部作品反映了海外华人的生活和命运,引起读者共鸣。这期间,她花10年时间创作了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天望》,从一个华人角度描摹欧洲某国的现代生活图景,这部作品被誉为“21世纪的《唐吉诃德》”,并在2009年荣获“中国女性文学奖”。此后,林湄又创作了姐妹篇《天外》,并在2016年获得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如今,林湄仍能保持初心,痴迷文学,写乡情、写文情、写友情,文学成了其生命的支点,她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正在创作中,已经完成了17万字。
作为此次会议的主持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李诠林更关注林湄文学创作的中国抒情性与情感真实,“她的文学创作,如散文集《点亮高处的灯》,可以说是同为福建走出的明代学者李贽‘童心说’的体现,也有着美籍华人学者陈世骧、高友工、王德威等所说的‘中国抒情传统’,有童心般的真心,字字句句都呈现着作者自身的情感真实”。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受此影响,林湄特别注重个体情感表达,总能借助清新自然的文笔传递对人生的思考,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为读者津津乐道。
“一篇文章中,出现了康德、老子、庄子、荀子、培根、亚里士多德等诸多中外哲学家,作者在湖畔与他们隔空对话,这样开阔的思想和深远的思维,令人赞叹。”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老师王茹读了林湄的散文集《湖畔岁月》中《大自然,我的课堂》一文后深有感触。
当日,林湄谈得最多的是祖(籍)国。一想到祖(籍)国,这位甘于清寂、淡泊名利的海外女作家每天都充满感恩。“这里是我们的根,即便是身体移民到外面,但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依然是中华文化。”林湄感叹,越老越怀念故乡,现在每天只想着能多做对历史、对文化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