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3版: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手记

转变观念 因地制宜

□本报记者 罗昱伦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破局的关键何在?面对这个问题,将乐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主任张玲给出的答案并不复杂:转变观念,因地制宜。

引进技术,不能只是“拿来主义”。任何一项新技术、一台新农机,都有它相对的适用范围。如果不加甄别改造,只管“拿来”,结果通常会事倍功半。立足地域实际情况,在进行研究调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让新事物“服水土”,才可发挥最大效果。根据不同大小的山垄田,推广团队将原本固定耕作十行的直播机进行加宽或缩减,使其更好适应县域内不同地块,推动水稻直播技术在县域内的广泛应用。原本一台播种机只能用于一个作物播种,完成全季多种作物的播种作业需要购买多台播种机,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团队通过与农机生产商积极协商、合作,最终改进出通过切换模具实现“一机多播”的新型播种机,成功实现降本增效。

推广技术,切忌只顾“一推了之”。农业机械化能否推广的重中之重,不在于是否有先进的技术,而在于能否改变农户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获得农户的接受与认可,新技术、新机器方有用武之地。为此,将乐县一方面不断突破千篇一律的推介方式,采用线上直播、线下推介、农机操作比赛等创新形式,持续给予农户新鲜感,吸引他们主动了解新农技。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农户观摩示范田种植全过程,并通过购机补贴等相关政策扶持,让农户亲眼见证新技术带来的产量提升,亲身感受降本增效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促使他们从“劝着用”到“主动用”,激发出农业生产新活力。让“沉睡地”变身“致富田”,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