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跨越山海 天下一家

刘益清

天一信局,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创办的民间国际邮局,它经办的一件件侨批(华侨信件与汇款的合称),见证了华侨艰难创业的历史;它的发展壮大,更见证了中国侨批传递从“水客”零星经办,到有组织、上规模、制度化的发展史。

作为中国侨批业的代表,天一信局在中国民间邮局中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历时最长。其从创办至谢幕,40余年间,不仅奠定了中国邮政的基本经营模式,也见证了中国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往史。这是学者对天一信局历史地位的高度摡括。

九龙江畔,至今巍然屹立的天一总局建筑群,已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宛南楼、北楼、陶园……近4500平方米的老建筑,虽然尽染沧桑,却无声诉说着中国百年邮政的年少风华,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邮递员”的艰苦奉献,诉说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嬗变中一个闽南侨村的沧桑岁月。

闽南传统民居与东南亚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折射出天一信局主人毕生在东南亚与闽南之间穿越奔赴的经历和审美品位。

海外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地设26个分局;国内厦门、泉州、上海等地设立9个分局,这样的经营版图,见证天一信局业务辐射地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巨。

至今,那些印有天一信局邮戳的侨批,仍是福建华侨史、中国邮政史、海丝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注定陆上发展空间受限。但福建面海向海,拥有连接海外的天然优势。明清以来,一批又一批福建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远离家园故土,奔赴东南亚等地拓荒创业,积攒财富后回报桑梓,造福家园。

从东南亚到闽南,隔着波涛汹涌的南海和台风频频袭扰的台湾海峡,华侨回乡难,侨批是寄托乡愁的主要方式。但侨批得有中间人来送达,早期的“水客”便满足了这种需求,但“水客”毕竟太过零星分散,上规模规范化的专业邮局便应运而生。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年代,这些民间邮局的出现,对华侨与家人沟通感情和信息,及时兑现银款,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

传邮万里,不以山海为远。诚信无价,天下皆是一家。

向海弄潮的福建人,自古就有敢为天下先的传统。天一信局的创立,比大清国家邮局还早16年,便是福建人打破常规创业争先的又一例证。

闽海泱泱,潮连世界。一代代福建人,乘潮远航,逐梦五洲。频繁的海外交通交往和经贸往来,为福建的发展带来了一次次历史性的契机,塑造了闽人胸怀世界、敢拼会赢的性格气质。下南洋催生了独具特色的福建侨批,数量巨大的侨批又催生了天一信局这样影响深远的民间邮局,带动信件、银款的频繁往来,据《厦门海关十年(1892—1901)报告》记载,1889年至1901年,厦门海关共收邮件108570件,汇票93442美元,近一半的邮件是通过天一总局投递的。每个分局的侨汇总额月均数万元大银之多。鼎盛时,天一总局的年侨汇额达千万元大银,将近闽南地区侨汇的三分之二。源源不断的侨汇,促进了闽南侨乡基础设施、卫生、教育的发展进乡,站在历史的角度视之,天一信局扮演了功劳不小的角色。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是福建千年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地理位置决定的必然选择。古代,向海发展,带来了刺桐港、月港的繁荣,使以德化中国白为代表的福建陶瓷畅销世界;近现代,闽人踏浪前行,迁徙足迹遍及五大洲,形成1580万的海外闽籍华侨华人群体,成为助力祖籍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代,海内外福建人双向奔赴,良性互推,为福建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展示新的形象。

当前,在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历史机遇中,我们应深植海洋意识,突出临海优势,在全球一体化纵深推进中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地,擦亮新时代的福建名片。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