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拿到《港口经营许可证》之后一年的时间里,仅有据可查的各类执法检查就接待了200多次。”4月9日,安徽省芜湖市荻港船厂码头的承包负责人甘友祥对记者说,码头频繁“被检查”,他怀疑是因为拒绝了有人让他转让码头股权的要求。
对此,芜湖市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执法支队对辖区内所有的港口企业一视同仁。检查频次每一家都差不多。然而媒体提出查看检查的执法记录,却一直得不到回应。
以常理来判断,“一年检查码头200余次”显得过于频繁,相关执法机构回避采访,无疑会进一步加深人们的猜测。近年来,我国爆出了一些知法犯法、以权干法等事件,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起不寻常的执法冲突,无疑又一次敲响了警钟,不仅表明当地无论是法治环境建设还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都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也提醒我们法治社会建设绝非易事。针对当事企业的“被针对”检查的质疑,有关部门要迅速成立调查组,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看看频繁检查的背后究竟有没有执法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并举一反三查找不足,用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