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漳州观察 上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让中小企业赋能乡村旅游

□本报记者 苏益纯

这几年,各地都在打造乡村文旅项目,但一味地大投入大建设,未必能有好收益。多数文旅项目最缺两样:一是IP,二是沉浸式体验项目。从后坊的经验来看,用好中小企业,可以解决相应痛点。

首先,中小企业有助于打造本土IP。多数乡村没有“米老鼠”之类的大IP。若乡村自创吉祥物,也形成不了对流量的驱动力。在此情况下,不妨转变思路,让中小企业加入。例如后坊村借助龙人古琴公司引入闽派古琴和名师IP。又如南平市政和县的“85后”博士雷希颖回乡成立企业,打造“朱子爷爷”的文化IP,上新“朱子+田园”“朱子+党建”等旅游产品,让乡村“出圈”之路不再艰难。

其次,中小企业能助力乡村做实IP体验。过去,不少乡村推出采茶等体验项目,但引流效果有限。从后坊来看,依托中小企业可以打造小演出、小戏剧等更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比起售卖产品,古琴演出的社交性和互动性强,它用故事情节带领游客学习古琴知识,打造古琴爱好者的精神聚集地;另外,小演出的体量小,内容更新速度快,可以迅速响应年轻人的需求,打造互联网爆款剧目,形成“互联网+商业+艺术”的乡村新地标。

乡村要“出圈”,“出圈”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个乡村博大的胸怀和人文态度。未来,乡村还可以与中小企业联手,根据各自特色,引入艺术展、创意市集、儿童舞台剧、剧本杀、不夜村等项目,持续创新发展,实现多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