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

——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优势

□本报记者 张辉

编者按

自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

“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了大食物观的重要理念,鼓励福建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福建始终牢记嘱托,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培育形成了畜禽、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本报今起推出《大食物观系列谈》,敬请关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看得很重,“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升食物供给韧性指明了方向。

何为大食物观?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大食物观的重要理念,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说:“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20多年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简单来说就是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区别于单一的粮食观,大食物观强调,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设施农业、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资源有限条件下“吃得饱”的问题,更是要满足国民消费水平日益提升背景下“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

践行大食物观,没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人口规模、产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法则与食物获取方式。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物产丰富的省份。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岁月长河,会看到福建人与不同食物的一次次历史性相遇,以及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

明朝年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长乐人陈振龙冒险从东南亚引进的甘薯种苗,经官方推广种植后,为缓解旱饥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高产耐贫瘠的功勋作物经由福建走向全国,也成为福建人千方百计拓展食物来源的见证者。

在传统粮食观视角下,“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劣势;转换至大食物观视角,却有金不换的优势。

看山,福建森林覆盖率65.12%,居全国首位,被称为全国最“绿”省份。广袤的森林不仅是“地球之肺”,更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能够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菌菇、蔬菜、动物蛋白等绿色食品。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

耕地给不了的,森林来给。福建人历来靠山吃山,勇于上山入林,向森林要食物。

在粮油紧缺的年代,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是山区百姓重要的脂肪来源。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曾创造户均两担油的全国纪录,被国务院授予周恩来总理题词的“绿色油库”锦旗。

在万物复苏的季节,春笋是福建人餐桌的标配。蛋奶金丝笋、闽笋狮子头、生扒鲜笋团鱼……无笋不欢的福建人,开发出了花式吃法。毛竹笋、绿竹笋、麻竹笋、苦竹笋、雷竹笋……舌尖上的茫茫竹海,一年四季不打烊,源源不断供应“一口鲜”。

在广袤无垠的森林,林下空间是福建人的第二块“耕地”。人们充分利用森林立体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养蜂、育禽、种植中药材、栽培食用菌,打造天然的“绿色食品工厂”。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

看海,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辽阔的海域蕴藏着富饶的海洋物产,“蓝色粮仓”里生产着丰美的优质蛋白。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强调,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耕地给不了的,海洋来给。福建人历来靠海吃海,勤于耕海牧渔,向海洋要食物。

在宁德工作时,习近平同志便推动大黄鱼科研攻关,破解其人工养殖技术难题。今天,这条闽东特色鱼已成为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是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产品之一。全国超八成大黄鱼产自宁德。

宁德大黄鱼、连江鲍鱼、漳州牡蛎、霞浦海带、晋江紫菜、福清对虾、福州烤鳗……从靠着小舢板讨小海为生,到乘风破浪发展远洋捕捞,从近海养殖到向深远海进发,“海洋牧歌”越唱越响,“福海粮仓”日益壮大。

福建,没有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也不是江南鱼米之乡那样的“天选之子”,却用人均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4000多万人口,让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不仅不挨饿,还吃得好吃得多样吃得健康。

绿水青山就是福建优势,山海资源就是福建的优势,一方水土孕育出的“土特产”就是福建的优势。对于福建而言,践行大食物观,就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唱好“山海经”,走好特色路,打响特色牌,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把农业多样性资源开发成优势特色产业,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

践行大食物观,并不意味着粮食安全这根弦可以松动。我们既要确保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用于粮食生产,又要从基本省情农情出发,面向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要食物,在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宜渔则渔、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菌则菌、宜药则药,不断丰富老百姓的餐桌和饭碗。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