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海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专家点评

携手保护红砖古厝  留住两岸共同乡愁

□姚洪峰

研究表明,早在明中期以前,闽南传统建筑的形制就已完全成熟,而红砖建筑大致形成于明清时期。红砖古厝形似殿宇,故民间又称之为“皇宫起”。闽南红砖建筑既有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整、封闭的特点,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地方特性,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由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结合、碰撞后形成的完美地方建筑类型。

历数大陆各地的民居建筑,多为青砖青瓦,而唯独闽南传统民居异于其他地区民居,使用红砖红瓦。这与闽南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密不可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而成的闽南文化,通过移民传播到台湾,才最终形成独有的“红砖建筑”与“红砖文化”。

古建筑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有着突出的建筑、人文、艺术和美学上的价值。台湾早期的红砖建筑,与闽南沿海各地的民居,无论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整体造型,或是细部装饰的风格都很相近,最具代表性的有板桥林本源三落大古厝、大溪李腾芳古宅、金门“水头十八间”等,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地区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台湾红砖建筑源自闽南建筑。明末清初,郑成功和施琅等开发台湾,带去大量匠师,很多建筑材料也取自福建。当时,在台南、新竹一带,多泉州匠师;台北、宜兰、桃园、彰化,多漳州匠师;各地还零散分布福州、汀州匠师,他们将本土的建筑技法带到台湾。惠安人王益顺主持修缮的台北艋舺龙山寺,有“中国建筑艺术瑰宝”之美誉,至今全台各地先后仿造的寺庙有近200座,可见其影响之大。

闽台建筑文化同属一脉,共同源于中华建筑文化。台湾众多庙宇、民居都有明显的中华文化印记,体现出共有的文化基因。从这个维度看,红砖建筑是两岸同胞同根共源的历史见证和情感相通的桥梁,其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思想、价值观体系和家国情怀也深深印在两岸人民心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居住习惯的变化,修复保护与传承红砖建筑更加引人关注。在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今天,保护和传承好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理所当然地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两岸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经验与资源,合力保护红砖建筑,存续好共同的文化资产。

(作者系福建理工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