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霄县下河乡坡兜村通过“唤醒”沉睡的土地资产、畲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种养、文旅产业——

坡兜村的“上坡路”

□本报记者 赵文娟

“五一”期间,云霄县唯一的畲族村——下河乡坡兜村迎来旅游高峰,许多游客自驾来到这个小山村,穿畲服、喝畲酒、吃乌米饭、玩畲族游戏,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变得人气旺盛,处处欢声笑语。

从一个落后小山村,变成生态旅游“精品村”、畲族文化“大观园”、乡村振兴“聚宝盆”。两年间,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5番。近日,记者来到坡兜村,探迹这里的“上坡路”。

坡兜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700多人,其中1200多人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和小孩占常住人口的近一半,能够从事劳动的不到300人。留下的村民以种杨桃、乌叶荔枝为主,大多是跟风种,缺技术,抗风险能力弱。长期以来,村里产业空白,村里各项公共事业全靠上级财政支持。

2022年,省纪委监委干部杨大鹏被派到坡兜村担任支部书记助理。经过一个月的摸底调研,他决定做的第一件事是“唤醒”村里的田地,发展特色产业。

“过去,一些承包者拿地比较早,村里发包签订的承包合同不规范,承包期限甚至高达70多年,租金远远低于行情。村集体多年没进账,想修条路、安盏路灯都捉襟见肘。”杨大鹏说。去年,坡兜村按照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条款、纪检监察机关全过程监督的“四定一督”机制,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整治。最终,村里与承包者协商签订补充协议,将村里“长期包”“低价包”但未到期的613亩山地,租金由原本每亩1.5元改为每亩25元,租期由剩余的22年减为10年,由此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

被不规范发包的土地回收后,产业发展有了更多空间。前些年,坡兜村主要种乌叶荔枝,但果丰价低,销路不好。村集体通过“三资”清理,整合南塘山76亩荒废荔枝果园,对600株乌叶荔枝树进行高接换种,引进了“巨美人”新品种,打造坡兜村荔枝产业示范园。“巨美人”果体是传统乌叶荔枝的2倍、汁水清甜,市场价比乌叶荔枝高出几十倍。现在,坡兜村荔枝产业示范园已经完成嫁接工作,果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完工。“接下来,我们将把荔枝产业示范园可嫁接的芽条免费提供给村民,并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杨大鹏说。

去年,坡兜村成立村办企业云霄县坡兜金凤凰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村集体品牌,拓宽特色产品销路;开拓跨村联建,依托下河乡杨桃产业的优势,与下河村共建果蔬冷链仓储项目,共享收益分红。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与2021年相比翻了5番。

为了唤醒畲村记忆,村里请来了专业设计团队,对村庄量身改造。道路两旁安上了畲族风格路灯,房屋墙面画上了畲族彩绘,“脏乱差”地块变身小花园、小凉亭微景观。在村“两委”的发动下,村民还自发组建坡兜舞蹈队,村里请来舞蹈老师教他们跳竹竿舞、篝火舞……坡兜开始有了畲村的样子。

去年,退伍创业青年、漳州市守望者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裕强来到坡兜村考察,被这里的畲乡特色吸引,决定将坡兜村作为民俗特色研学项目基地。“我们带着孩子们认艾草、做艾粿、打糍粑、吃长桌宴,参观畲族博物馆,体验竹竿舞、摇锅等畲族游戏,沉浸式感受畲族文化。去年,光是我们公司就接待超1000人次来坡兜村研学。”陈裕强说。

“我是‘坡兜小玉’,我想把我的家乡故事讲给你听。”在短视频中,“坡兜小玉”穿着畲族服饰行走在山水田园间,热情地对着镜头介绍畲族文化、云霄的美景美食。

“坡兜小玉”是村民黄素玉,今年36岁,是个二孩宝妈,长期在家全职带娃。去年12月,她报名加入村办企业发起的“村播计划”,与村办企业签约,开始尝试主播新身份,为家乡代言。

如今,“坡兜小玉”已经成了坡兜村的网红,全网粉丝超5万,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我经常在抖音上刷到‘坡兜小玉’介绍家乡,前几天看到这里要办畲族文化节活动,周末就开车带孩子来感受畲族文化。村子不大,但活动很丰富,畲风浓浓,体验感很好!”广东潮州游客曾女士说。

去年,坡兜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庄”。如今,坡兜村的“上坡路”还在继续:今年,荔枝林下生命公园、整村自来水入户、修渠建路等一系列惠民项目将陆续完成,南姜、九指毛桃等畲药种植基地正在推广,研学项目将更加多元……富美畲村,阔步前行。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