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好“大思政课” 培育时代新人

□本报记者 储白珊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福建各级各类学校凝聚共识,在思政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勤发力、勇探索。八闽大地上,一大批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思政课教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大群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好青年正茁壮成长。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我省作为地方省份代表交流发言。

让有信仰的人讲好信仰

“灯火点亮时,我们是最先碰到光的人。这种思想的传递将会持续发挥作用,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这是青年教师董慧鹏的座右铭。

董慧鹏,华侨大学思政课教师,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他不是“资深”的思政课教师——非师范类科班出身、零教学比赛经验、四年前才从辅导员转岗而来,但在决赛直播现场,面对“即抽即讲”的赛题,他从近300名全国“精英”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学校安排了多轮专题培训,省教育厅还聘请专家指导团对我进行多轮磨课和指导,让我受益匪浅。”董慧鹏说。

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补齐建强育人“大师资”,才能让有信仰的人讲好信仰。

近年来,我省打出招录、引进、特聘、转岗、培育等“五个一批”组合拳,加速补齐思政课教师;实施“1+N+X”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航计划,全覆盖推动国家级、省级重点马院与全省马院联系共建,并辐射带动中小学。

我省还从省市党政机关、社科理论界、企事业单位等先后遴选了100多名思政课特聘教授,从新时代伟大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中遴选一批“大思政课”特聘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让“师资库”更加多元丰富,在表彰先进和各类人才项目评选中,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倾斜支持力度,创新实施专职思政课教师教学专项补贴制度,实现省市校三级常态化、全覆盖、分众式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3323名,五年来人数增加1810人。中小学专兼职思政课教师2.6万余名。全省共有29项思政类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2名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全国中小学思政课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获特等奖等奖项;(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32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获国家级、省级立项;遴选立项34项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人才培育支持项目;47名思政课教师获全国、全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打造全时空全学段育人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闽工作17年半,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是构建闽派特色“大思政课”的独特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用好用足《习近平在福建》等系列采访实录和《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运用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的生动故事,将独特优势转化为体制机制优势、课程教材优势、课堂教学优势、实践育人优势,打造全时空全学段育人场景。

今年1月2日,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以“百年天演 鉴知未来”为题,联合组织全省大中小学百万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课程邀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专家,结合相关实景、场馆,生动阐述严复先生的生平故事和思想精髓,教育引导全省学生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好少年。

“这是一次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益探索,充分用好‘大师资’‘大课堂’‘大平台’,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立体贯通,打破了地域、学校、学段界限,将大、中、小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一体设计,为全国大中小学生学习了解严复思想提供了一堂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在点评时表示。

数字技术与“大思政课”的融合,让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迸发出新活力。去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以文化人·数智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展示与研讨会”。5名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围绕“第二个结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利用数智技术将福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我省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传统的“条块分割”模式转变为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一体搭建资源丰富、载体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平台,实现思政课质量和育人效果全面提升。

走向广阔天地学思践悟新思想

在福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去年4月,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联合印发《“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由厦门大学牵头成立福建省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协同中心,联动厦门市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和泉州市南安市等地,先行构建校地研学共同体,协同推进思政育人实践。目前,南部片区按照“百年初心 红色八闽”“文化传承 闽人智慧”“闽台同根 血脉相亲”“三海特色 融通世界”“美丽中国 清新福建”“乡村振兴 劳动教育”“工业文化 工匠精神”“科学精神 薪火相传”等8个主题,分类建设109个实践研学点。北部片区则以研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线,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福建故事为生动题材,打造“寻古传文”主题研学圈,建设“侯官寻踪”“南岛寻根”等研学实践路线。

今年寒假,“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寒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立足八闽大地,面向海内外全面铺展。省委教育工委推出“九个篇章”,提供“菜单式”实践指南,7400多支实践队、23万多名学生、近5300名教师投身社会实践。

省委教育工委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会实践工作,从2022年起制定实施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年行动计划,一年一主题、进阶式开展“追寻领袖足迹”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当前,“行走的思政课”正在各地火热展开,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实践方式。

今年暑假,省委教育工委将组织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伟大变革”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让福建学子走向广阔天地学思践悟新思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