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新质生产力赋能

□本报记者 尤方明

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如何将其转化为创业致富的强劲动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必由之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题部署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工作。立足县域层面,屏南交出的答卷是稳妥推进“小田变大田”,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进而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农田质量,为优质种质资源、农机装备、新型种植模式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创造更好条件。

此外,传统“单打独斗”式的农作模式既无法承担创新驱动的成本,也难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效益。因此,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是关键之举。

厘清前述主要矛盾,提升高山农业质效的各项工作便显得有的放矢。一是瞄准种业振兴、智能化场景应用拓展等关键目标,构建产学研相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统筹整合科技创新要素资源,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结合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等创新模式,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推动一批农业领域急需紧缺创新人才深入一线;三是强化龙头带动,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模式抱团闯市场,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加大社会化服务发展力度,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完善仓储冷链系统,强化品牌宣传,全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升级。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