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单向到多重互动,漳州市博物馆完成传播模式变革

互动体验,升温“文博热”

□本报记者 杜正蓝

“二楼的‘漳台一家’今天改版开放。”“‘霸府名都’在三楼,太原的北朝隋唐文物正在展出。”“我去听景德镇陶瓷展的配套文物讲堂,据说今天还有文物鉴赏公益活动。”……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一大早,漳州市博物馆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漳州市博物馆以互动拉近公众与文物的距离,抵达无垠的过往。

数字互动,历史中寻找归属感

“没想到在这儿能查阅到族谱,还能看到我们郑氏在台湾的分支族谱。”游客郑为琴是南靖人,在“漳台一家”展厅的漳台族谱对接网中,惊喜地发现家族痕迹。

“风从海峡来,根脉所系是吾乡。”随着观众手指滑动,一封封往来书信被投射上墙,一个个台批故事生动浮现。这些既是此次“漳台一家”展厅全新改版的亮点,也让数字展馆被赋予血脉的温度。

“在内容上,我们增加了两岸情缘赓续。通过漳台族谱对接网和‘漳台同名村’两个展项设计,使展览兼具寻牒续谱的实用功能,从数字互动中突出漳台的源和缘。”漳州市博物馆馆长李海梅介绍,博物馆的公众号、小程序已覆盖馆内馆藏精品、虚拟展馆、展览导赏和VR体验等内容,供观众了解馆内藏品信息。到馆后,观众可以参与双屏联动、3D裸眼沉浸式影院、多媒体互动感应等体验项目。

据了解,漳州市博物馆新馆于2020年9月开放,展厅面积8600平方米。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手段助推社教活动生动开展,开发“漳台一家”互动游戏,组织“漳台一家·互动五缘”“博物馆里过大年·非遗文化闹新春”等近100场精彩纷呈的社教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漳台一家”互动游戏入选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优秀成果。(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展馆互动,交流间攀升活跃度

在漳州,博物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交流展览模式,是提升文物活跃度的一大特色。

“2022年初,得知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活动即将在古雷展开,我们立刻准备配套展览,多方搜集梳理该沉船的背景及出水文物资料,对刚出水的文物进行保护和处理,策划‘海贸明珠——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开创了边考古边展览的先例。”李海梅说,紧跟热度,他们还组织召开“福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专项研讨会”“考古学视野下的海洋文明探索暨圣杯屿元代沉船发现1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放大科普效果,把公众对这次水下考古的期待值拉满。

一年后,博物馆完成1.7万件文物的转运接收、脱盐保护和资料整理工作,策划圣杯屿水下考古成果展。并且将该展带回到这艘沉船器物的故乡浙江省龙泉市,在龙泉青瓷博物馆展出。

“这场展览适逢其时,相隔700年后回到当年生产它的地方展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说,龙泉窑产品是中国最早全球性输出的陶瓷产品,在此地举行成果展的意义独特。

此番互动展览吸引了一大批水下考古迷前来打卡,也赚足了眼球,使漳州市博物馆圈粉无数。

“文化的交响总能唤起真切的共鸣。”李海梅介绍,“域外遗珍——漳州窑瓷器特展”“瓷影银光——漳州海丝贸易瓷器与银币特展”等28场展览分别赴上海、浙江、新疆、宁夏等地交流展出,让漳州历史文化、“海丝”文化和非遗文化陆续“走出去”,使博物馆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

不久前,漳州市博物馆试水商业展览模式,引进举办“大汉雄风——汉代楚国文物精品展”,展出银缕玉衣、陶绕襟衣女舞俑、双龙纹玉佩以及金带扣等大汉珍宝,让市民家门口打卡重磅历史文物。今年“五一”假期,漳州市博物馆观众达24420人次,再创新高。

如今,在漳州博物馆,展厅里多是亲子和年轻人群。“博物馆是公共教育大课堂,应与千千万万普通人产生关联、互动乃至共鸣。”李海梅说,互动中,再厚重的历史,也会乘上时代的浪潮,以尽可能朴素、亲切的方式走进当下。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