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体/科技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我以我手弹我心”

——《王心心作场——琵琶行》演出侧记

□本报记者 陈梦婕/文 林熙/图

一把木椅、一只花几、几张屏风,四周点缀着芭蕉、翠竹和枫叶荻花。台湾知名古琴演奏家李孔元的一曲《春晓吟》音落,王心心一身素衣,一支素簪将长发挽作发髻,吹着洞箫,从屏风后缓缓走出。随着她的登台,舞台场景如同一幅典雅的仕女图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上图)。

17日,《王心心作场——琵琶行》专场演出在福建大剧院举行。王心心现场演绎了《静夜思》《轻轻行》等南音曲,让观众潜行于古音里的韶光迭影,在南管曲诗的缤纷流韵中沉醉。

王心心是泉州人,四岁便开始学习南音,精通各项乐器,善谱南音大曲,尤以歌唱著名。1992年,王心心移居台湾,在台北汉唐乐府南管古乐团担任首席乐师和音乐总监,创作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作品。2003年,王心心创办了自己的心心南管乐坊,力求突破传统,给南音注入新的生命力。在南音吟唱与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的结合创作上,王心心的作品独树一帜,创作有《葬花吟》《声声慢》等一系列经典。她的《昭君出塞》更是在视觉上极大地丰富了南音的舞台表现力。而随着林怀民、蒋勋等台湾文化大家的参与,让心心南管乐坊创作的作品,不论是舞美造型还是表演方式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此次王心心带来的《琵琶行》便是她和台湾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合作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王心心运用了多种繁复的琵琶技巧,且不一唱到底,而是创新性地运用唱念结合的方式,有些字句还反复吟咏,以此构架繁复微妙的情感变化。在演出形式上,王心心打破了传统南音四个乐器一起从头演奏到尾的传统,改由她一人独奏琵琶。唱到“曲终收拨当心画”时,她跳脱传统的琵琶技巧处理,同时拨响四根弦,以此达到“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效果。没有舞蹈经验的王心心曾对自己的舞台肢体动作信心不足。林怀民告诉她:“不用跳舞,但你的出场、落座、弹拨琵琶,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舞蹈。”这次演出,王心心在台上怀抱琵琶,慢慢坐定,起手拨弦的那一刻,便让人不由得想起陈逸飞的名作《浔阳遗韵》。

南音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在王心心看来,唱南音就像写书法,可用粗笔也可以用细笔,只要骨架还在,就可以大胆创新,用自己对美的理解去创作和表达。这样不断突破,南音才能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近年来,王心心致力于南音与当代艺术跨领域的合作。心心南管乐坊先后与法国歌剧、西洋交响乐团等诸多海外团队合作,获得广泛称赞,碰撞出耀眼的艺术火花。

2023年,王心心回到她思念的故乡泉州,心心南管乐坊泉州工作室也随之落地。“我想从故乡汲取传统艺术的养分,同时,也希望把这些年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带回家乡,和大家交流互鉴。”王心心说,“南音是一种古老的、殿堂级的雅乐,也是许多闽南人的童谣和摇篮曲。在新时代,如何给它注入新的活力,把它带到世界的舞台,是我这些年一直努力的方向。”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