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全国首个县级市科技创新中心,厦门大学科技园(福清)科技创新中心已促进3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对接——

让科研与企业“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吴坤虹 林思洲

一方是产业发展动力强劲的县域,一方是科研实力雄厚的重点高校,2022年初,福清市政府与厦门大学合作,共同创建厦门大学科技园(福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引才+辅导(培训)+转化+孵化+投资+产业化”的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地方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作为全国首个县级市科技创新中心,该中心目前已推动福耀玻璃、福清核电、冠捷科技、新福兴玻璃等重点企业与厦门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建立合作,促进3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对接,实现8个校地企联合共建项目落地,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新动能。

为成果转化搭桥

上个月,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州举行。会上,12所福建省高等学校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其中,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福建驿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建设的“智能充电桩福清研究中心”,落地厦门大学科技园(福清)科技创新中心。

走进驿道新能源的生产车间,只见一台台绿色充电桩正在组装,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能建成先进的充电桩生产线,得益于厦门大学的技术支持。”福建驿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明军感慨地说。

早在2016年蔡明军就进入充电桩行业创业,刚开始是充电桩经销商,后来延伸到充电站建设,但一直没有能力生产充电桩。厦门大学科技园(福清)科技创新中心落地后,蔡明军成功对接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陈桂鹏教授的储能等技术研究成果。去年3月,驿道新能源启动充电桩生产,迅速打开上海、湖南、江西、广西等地的市场。

“早上刚刚去洽谈一个项目,金额大概700多万元。”记者采访时,蔡明军的电话不断响起。“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的实施,充电站也必须配套下乡,行业市场前景很好,但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技术。”

因此,驿道新能源与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签约建设“智能充电桩福清研究中心”,利用高校科研团队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打造集研发、测试、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推动智能充电桩技术的创新与升级。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是厦门大学科技园(福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头戏。“为了让厦门大学的优秀科研成果成功与福清各大产业精准匹配,我们搭建对接平台,在实验室与产业园之间积极牵线搭桥,共同推动产业升级。”该中心常务副主任刘瑜瑾介绍。

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对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福清主导产业,已促进新能源充电桩、石墨烯新材料应用等3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对接。同时,还搭建了福清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校友创业基地等平台,打造服务福清企业科技创新的新力量。

“定制”研发新技术

福清市拥有独特的海水温泉资源。在推动“温泉+衍生”融合发展过程中,厦门大学科技园(福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了关键作用。

“福清海水温泉拥有独特成分和保健特性,当地一直想开发衍生产品,但技术方面长期没有突破。”刘瑜瑾介绍,中心根据海水温泉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定制式”开发出包括面膜、磨砂沐浴露、身体乳、泡浴盐、手工皂等品类的洗护衍生品。

经过严格测试后,系列产品于去年中秋节试产,2024年春节上市销售,很快成为福清知名企业集体订购的热门伴手礼及活动礼品。据介绍,今年7月,产品将迭代升级,通过从海水温泉中提取壳聚糖元素,向生物科技产业深化发展。(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如今,这种校地企协同合作的模式,在厦门大学科技园(福清)科技创新中心多次成功实践。在与龙头企业福耀玻璃研发高铁车厢玻璃产品时,为突破国际公认的高速列车风阻大、噪声大难题,引进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肖望强教授团队的减振降噪技术成果。依托中心,肖望强教授团队与福耀玻璃共同建立技术攻关队伍,深入开展“粒子阻尼减振降噪技术”合作,成功实现技术成果应用,让高铁车厢玻璃成为“隔声护盾”。

2022年,经中心引进,由厦门大学科技园参与创立的中国技术交易所海丝中心成功落地福清融侨开发区。这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大院大所的优质技术成果可在福清交易转化,并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式”研发新技术,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创新资源的强力支撑。

目前,厦门大学(福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项目正在筹备建设。建成后,将围绕福清各大产业需求,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