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以用促保 古村振兴

□本报记者 徐士媛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农业是中华民族产生、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文化以农耕文明为根,传统村落孕育于农耕文明之中,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农耕文明式微,传统村落衰败,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迫在眉睫。

传统村落既要“保”,也要“用”,但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标本式保护”抹杀文明的活力,“破坏式开发”伤害文化的根本。在摸索保护和开发间的平衡点上,永定不断尝试,以用促保。

保护不应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僵化式保护,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永定,世遗土楼——23座土楼“本体楼”被严格保护,只对其进行修复,不做改造。而对“非世遗”土楼则在保持风貌协调的前提下适当改造,满足现代需求,同时根据各楼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项目,将土楼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传统村落的开发也极易陷入过度商业化的陷阱,出现“见村见物,却不见人、不见生活”的现象。但走进永定土楼,没有千篇一律的造景元素,没有别扭违和的外来文化,有的只是土楼专属的文化标识和原住民自带的“烟火气”,这里不是冷冰冰的商业景点,更像温暖鲜活的家。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道阻且长,永定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为传统村落在当代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永定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只永定,赓续农耕文明、延绵中华文化更是所有古村落需要深耕的时代课题。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