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虬城古韵汇一街

□本报记者 马丹凤 通讯员 许琰 张凌欣

节日时热闹的东门古街(资料图片)

一个千年古县,一条千年古街。东门古街见证着虬城沙县的变迁,承载着沙县人的城市记忆,是三明市第一个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老街区。

从破败荒凉到繁华再续,东门古街成为沙县又一个文旅招牌。“五一”假日,沙县全区共接待游客37.58万人次。东门古街是游客“不去就会遗憾”的打卡点之一。近日,记者走进沙县,探访古街新生背后的故事。

保护修缮,念旧求新

傍晚6时许,东门古街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街口的烧烤店飘出诱人香味,对门的茶咖透出橙黄色暖光。糖画摊周围,探着头、举着手机的游客围了几层。隔壁,想快点体验大漆漂扇的游客主动帮店家卸门板、抬桌子、搬水盆……宽敞的街道上人群熙攘,热门打卡处排起长队。

从高处俯瞰,两路九巷、总面积约21.77公顷的古街上,30余栋古建筑错落有致。东南沿海最大且保存完好的明代城隍庙、始建于唐朝的宝严寺两处省级文保单位如明珠镶嵌其中。古街附近,沙溪流淌过千年岁月,文昌阁灯光秀、水幕秀璀璨耀眼。一河之隔,七峰叠翠景区青绿连绵。

然而,几年前的古街与今日景象却大相径庭。那时,东门古街早已不见了唐朝时重要官道的繁华、明清时商贸区的熙攘,沙县人记忆中撑着老式遮阳布的修车摊、早餐铺、粮店、食杂铺、理发店等也不见踪迹。巷道狭窄、房屋破旧、管网设施杂乱老旧……这里的商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日渐退化,亟待改造。

2020年4月,省政府批准沙县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年,古街区改造启动;2022年完成了东大路提升改造;2023年,建设文昌广场、品牌商店、餐饮酒店、精品民宿……

修旧如旧,留形留魂,古建筑修复是门“细活儿”。一堵8米高的风火墙,大石为基、花砖为裙、黄土为体。修复前,部分墙体已歪斜。用工具拉起歪斜的高墙,将竹子钉进墙裙砖缝,再将砂浆顺着“竹钉”填进砖缝,又用碎铁片嵌入砂浆中,风火墙被这样一步步扶正、塑形、填补。一栋三进的老宅,前两进已坍塌,第三进屋檐破损。在充分考察、考证后绘制出古宅复原图,包镶或墩接柱子、剔补或更换檩条、錾刻复原残存雕花、寻找老旧砖瓦细致修补……近6个月后,破败老宅重现往日风光。

“尽可能方便当地居民生活,为后续的活化利用提供条件,是我们修复古街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参与古街保护修复工作的沙县区城市建设管理攻坚组工作人员卢祖年告诉记者,原本“一根竹竿能搭到对面”的狭窄街道已不适应现代生活、商业需求,他们在遵守文物保护规划、保障房屋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将古建筑“后移”,让古街实现“雨污分流、管线下地、表箱集中、桥架入户”。如今,集中安置电表的一面墙,已成了古街热门的打卡点。

活化利用,追忆追梦

晚上9时许,山顶酒咖成为东门古街最热闹的地方。逛古街、看文昌阁灯光秀的游客在这里歇脚。灯光、音乐、各式饮品和年轻人的热情活力点缀着夜色,也绽放着老板徐亚伟的创业梦。

徐亚伟是福州人,也是沙县女婿。逢年过节陪妻子回娘家,他常到东门古街闲逛。去年夏天,他发现古街变样了。“当时我就觉得这条街非常适合做文创、做‘传统+新潮’的东西,吸引年轻人来玩。”他找到负责古街运营相关工作的厦门连发闽西南三明公司招商营运部负责人王璐,商谈投资、落地事宜。

去年底,酒咖试营业,“火”了。“客人多到接不过来,酒水也很快断货。”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徐亚伟开车运货,在沙县和福州之间往返20多次。今年“五一”期间,酒咖每天接待300到500人次。

在古街追梦的人,还有卖糖画的张庆。“糖画是我工作之余的爱好,一年前来到东门古街,现在有了自己的店面。”他说,“五一”假期,每天有近3000元收入。做大漆漂扇的林静也把热爱安放在了古街:“看到游客喜欢上大漆,带走印有‘沙县’‘东门古街’字样的扇子,我非常开心。”

地方民俗、城市记忆也在古街找到新“舞台”。沙县龙舟民俗文化馆里,游客正在围着各式“龙头”拍照、敲击花鼓。墙上,文字和图片展示着沙县龙舟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过程。“沙县建县1600多年,玩龙舟800余年,还形成了‘龙船酒’等特色习俗。”沙县龙舟协会会长彭友光告诉记者,划龙舟在当地广受欢迎。

不远处的东门记忆馆里,展示着东门街区的历史资料、老物件、老照片,古街的变迁一目了然。

街尾处,一栋已经修缮好的古宅计划改造为“沙县非遗大观园”。“沙县不仅有小吃,还有肩膀戏、游鱼、香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璐说,“将这些非遗引进古街,不仅能展现城市底蕴、丰富古街的业态,也能让非遗本身有更多生存、发展的空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