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科技相融​

——深圳文博会福建海洋主题馆解读

□本报记者 林清智 文/图

深圳文博会福建馆

脚下是从入口延伸至底部的蓝色“航线”,头顶是古代刺桐城繁荣景象的动画……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步入福建馆,浓浓的海洋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深圳文博会迎来20岁“生日”,再一次参加“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福建馆有哪些新变化、新亮点?福建团如何展示、表现如何?本届文博会开馆首日,在纷至沓来的游客参访中,答案逐一揭晓。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走向福建馆,高悬的透明显示屏上,几句描写福建海洋的著名诗句映入眼帘。

“闽在海中 向海图强”是今年福建馆的主题。海,是福建团本次参展的一大元素。

“福建海洋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早有‘开海兴闽’之说。今年以来,南岛语族、福建船政学堂等海洋文化标识多次亮相国际舞台,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福建海洋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赋能海洋经济发展。”省委宣传部文产处处长陈少毅阐述福建馆的主题设置背景。

如何展示福建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占地数百平方米的福建馆围绕三个篇章展开,分别为“以书为媒,多元交融的八闽书卷”“拓海而荣,绚烂多彩的海丝画卷”“向海而兴,开放进取的未来长卷”。

纵览全馆,福建馆的展现可以概括为三大关键词:传统、现代、时尚。

看传统,从经典著作开始

踏入福建馆,迎面展示的宽大书架上摆放着整齐排列的书籍,它们都是福建出版业的最新代表性成果,包括《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台湾通史》(连横译注本)、《海上丝绸之路文献集成·历代史籍编》等系列图书,这些飘散着墨香的典籍彰显了福建作为“海滨邹鲁”的文化底蕴。

“《八闽文库》已出版284册,尤其注重对海外馆藏珍稀福建文献的搜访和抢救性出版,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台湾通史》(连横译注本)首次完整记叙了台湾从隋代至1895年被日本窃据期间1290年的历史,以确凿史实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文献集成》首批出版的‘历代史籍编’140册,主要收录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史部著述,其中大量文献属首次影印。”在解说员的详细介绍下,不少爱书人士驻足翻阅。

看现代,虚实结合为亮点

观众站在一个虚拟的“海底世界”的透明显示屏旁,望向前方的镜头,就能以动漫形象穿越进去,与海鱼、珊瑚等共处“海底世界”。这是厦门映像智显科技有限公司在福建馆推出的“数字人全息仓”项目,可以实现“人在画中游”的效果,引来不少观众进行人机互动,并扫码保存自己的数字孪生形象。

“利用这个虚实结合的技术,搭建文化场地的虚拟模型和游客互动,极具代入感,对宣介福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很有帮助。”公司总经理黄佳斌对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充满信心。

在福建馆,类似的高科技被多处使用:以触控数字屏展示“福建海丝非遗”线上展馆,观众可通过与数字屏交互,实景、实时观看海丝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成就和独特魅力;拼写出和海洋相关的古诗,引导AI绘制带有海洋元素的画作,扫码就能将“海洋文化”的福建记忆带回家;电子显示屏呈现的《锦绣刺桐城》数字长卷在头顶“流淌”,充满诗情画意的影像重现了宋元时刺桐的盛景。

看时尚,非遗体验是招牌

第一次参加深圳文博会,来自厦门的惠和石文化园园长张小珍专心致志创作影雕。伴随着钢錾密集的敲击声,黑石板上留下了一个个白点,厦门日光岩的轮廓已然显现。

影雕是用合金钢针在石板上雕琢的绘画工艺,将绘画艺术融入石雕工艺技法,犹如摄影,故名“影雕”。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惠和影雕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一条海上丝路,万千非遗瑰宝”,福建是非遗大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名录(名册)项目9项、国家级非遗145项。每年的深圳文博会,非遗展示与体验都是福建馆的招牌。今年福建团共推出了12项非遗项目与精品,一如既往地备受欢迎,其中最火的莫过于“簪花围”,现场观众无论老少或围观拍摄,或上前体验。

“簪花围是国家级非遗‘蟳埔女习俗’当中的民俗之一,如今火遍全球。”福建馆解说员身穿传统服饰、头戴艳丽的簪花,向围观者列举这一特色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蟳埔村很小,因为簪花围的火爆,2023年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最多时一天接待超9万人次。

“非常喜欢福建的文化,福建馆有气质、有特色。”“福建馆的造型精致,展出的伴手礼十分精美。”“福建馆颜色搭配得当,观感很好,别致清新、简洁明了,让人看了很舒服。”“馆里的体验项目都挺好玩的。”开展首日,福建馆内游客络绎不绝,在记者随机采访期间,多名省外观众表示,福建馆既传统又现代,充满了清新气质与“时尚味”。

面对游客的积极评价,福建参展商在高兴之余也在思考如何借鉴他山之石,扬长避短,不断提高。

“今天已经有人跟我介绍用机器替代钢錾、将二维码融入影雕创作、融合AI进行呈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创新灵感。感谢省里提供机会,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国家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我们既希望让别人看到,也想借参展的机会走出去多学习,洽谈合作,寻求商机,更好发展。”张小珍道出了福建参展商的共同心声。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