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煤矿版“超强大脑”

□本报记者 郑璜

矿工乘坐缆车下到地下深处,在巷道里打眼放炮,再用矿车将煤拉出来,伴随着满身的疲惫和黢黑的面孔。对采煤行业的固有印象,该改改了。

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能源集团带来的煤矿智能管控系统,向我们展示了智能化“化”出的采煤新模样。

透过现场大屏,2200公里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神东煤炭公司布尔台煤矿122201综采面采煤机实时监测画面清晰可见,视角来自井下各场所的巡检机器人。油泵电机、牵引变压器、左右截割电机、牵引电机、变频器等一系列技术参数,也都第一时间投射到屏幕上。

屏幕前还放置着一个类似太空舱的装置,工作人员坐在里面轻推手柄、点点按钮,就能完成故障诊断、远程控制等多项操作。

屏幕上方,“激活煤炭生产数据价值”的黑体字清晰而醒目。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2018年,神东组建了一支22人的研发团队,开展煤矿智能管控系统自主研发工作。2019年,项目组建成煤炭行业首个全时全融合生产数据仓库。如今,这个平台累计采集数据点位124.2万个,存储数据40.4TB、12万亿多条,日均入库数据144亿条。这也是国内首个万亿级煤矿生产数据仓库。

如何让数据的作用真正发挥?在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下,神东自主研发出集生产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共享、统计分析、移动控制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和监控平台,提炼出38个计算模型、66类监控场景、87类数据分析场景,打通了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从数据规模化采集存储到计算应用分析的新型技术链,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数据,让煤炭的传统开采过程彻底改变。

比如,原来需要有专门班组负责井下变电所和水泵房运行。有了远程控制程序,工作人员坐在集控室,点点鼠标就能停送水、电,原有工人全部转岗。

依托数据支撑,神东13个煤矿相关系统年减少人工里程约1.36万公里,主运输、供配电、供排水三大系统428个岗位实现无人值守,28个综采工作面实现机头看护工、马蒂尔司机、控制台司机三岗合一,员工在地面就能上岗。

“智能化给煤矿生产带来的改变不只是效率的提高、用工的减少,安全性也大幅提高。”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可以说,它既是一线员工的手头工具,也是各级管理人员监管的‘望远镜’。”

数据,正在释放强大的生产力。

依托智能生产管控平台,神东煤炭公司13个煤矿机电设备平均有效开机率从95%提升至98%,年降低电耗约1400万千瓦时,节约电费约1100万元;

92台变频胶带机每年节省56万多公里运输里程,减少胶带机磨损节约费用约600万元,年节约电费约5120万元;

月调度电话可减少3万多次,节省沟通时间217小时。

峰会期间,国家能源集团还正式发布“祝融云”及“能源信链”两大产品。“祝融云”是煤炭行业首个全产业链国资智能云服务平台,为能源企业提供了具有煤炭能源特色的软件运营服务和全栈式解决方案。“能源信链”是煤炭行业的首个国家级区块链服务平台,聚焦于存证、监管、增信、共享四大核心领域,推动区块链技术与煤电化运等产业深度融合。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1.5亿吨,同比增长5.5%,其中有40%左右都来自智能化产能。

大地深处,传统采煤业的面貌,正在被数字技术彻底重塑。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