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沉浸式”水下考古触摸历史

□本报记者 郭雅莹

位于平潭海洋科技文化中心的“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5月18日试运营,“海洋文明印记·走进中国水下考古”展同步开展。

走进“海洋文明印记·走进中国水下考古”展区,一颗巨大的“时空胶囊”半开启着。“胶囊”里,一艘古船仿佛逐浪而来,带来了尘封在水下的古老历史和丰富文化。

“每一艘水底沉船都是‘时空胶囊’,水下考古就是为我们开启历史的记忆。”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文化文物处副处长丁清华说,“‘南海一号’就是最著名的‘时空胶囊’。它不仅是一艘800多年前从福建出发的商贸船只,也是推动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重要沉船。”

1987年,“南海一号”沉船被发现,成为国内发现的首个沉船遗址。随着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展开,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正式起步。

此后,从最初简单的潜水打捞,到现代高科技设备的广泛应用,中国水下考古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专门在展览的第二部分——“科技赋能 探索未知”的展区内,展示了许多我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科技成果。

作为集教育、科普、互动于一体的体验馆,馆内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让观众能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水下考古工作。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拿起各种物探设备模型,模拟水下考古工作者进行遗址探测,还可以坐上“中国考古01”号船的模拟驾驶台,学习如何驾驶考古船进行海上作业,体验一把“考古船长”的乐趣。

“这是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它的打造使用,确保了水下考古工作安全,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效率,也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科技水平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丁清华介绍说。

不仅如此,观众们还可以坐进“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里,了解潜水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并模拟驾驶潜水器进行深海探险。据介绍,“深海勇士”号拥有先进的控制系统,其中4500米的水声通信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中国深度”的代表。“以前水下考古队员潜水的深度基本限制在100米以内,有了‘深海勇士’号这样的潜水器后,考古深度能达到水下几千米,大大拓宽了我们的工作范围。”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羊泽林说。(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此外,展示体验馆还设置了多个裸眼3D屏幕和180°环绕大屏,播放水下考古的纪录片和短片,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观众还可以通过触屏互动、投影互动、VR眼镜等交互式数字科技手段,直观地了解水下考古队员如何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寻找遗迹、提取文物,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

中国海域辽阔,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在30余年的水下考古历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250处水下文化遗存,涵盖了沉船遗址、水下石刻、古城址、码头锚地、动物化石等多种类型,时代跨越史前至宋元明清和近代。

在体验馆的“发展壮大 成果显著”展区,展示了广东“南海一号”沉船遗址等多个重要遗址的考古发现。而作为我国沿海地区首个国家级水下遗址保护单位,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是我国沿海沉船遗址分布最密集、种类最多、年代序列最完整的海域,堪称“水下遗址博物馆”。

“这尊清康熙清水梅纹凤尾尊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出水自‘碗礁一号’沉船。它的器型独特,花色高雅别致,艺术成就极高,可以说是清康熙‘冰梅纹’标准器、典型作品。”丁清华介绍说。展区陈列的数十件文物,年代从五代一直跨越到清末,展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艺术审美和技艺历程,每一件都见证了海洋文明的繁荣与辉煌。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目前只是试运营,但体验馆吸引了不少当地市民前来参观。“每一件文物都很精美,互动体验也有很多巧思,看完以后感觉对水下考古有了更深的认识。”市民张先生说。

“下一步,我们将以开馆为契机,继续抓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工作,提高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利用率,努力建成为全国一流的标准馆、现代化展示体验馆,使之成为我区文旅事业和文化交流的新窗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游建斌表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