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克华,四度援外的乡土专家

□本报通讯员 林传仁

6日,中国援助中非菌草技术项目组组长、高级农艺师陈克华回到了邵武的家里。至此,项目组的9名成员全部回国,圆满完成了为期3年的援外工作。而这次,已是身为邵武市沿山镇农技员的陈克华第4次援外了……

在田间地头实践成长

20世纪80年代,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从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先后筛选出数十种菌草,实现“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攻克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菌草技术随之从福建走向全国,成为助力摆脱贫困的“扶贫草”“幸福草”。2000年,福建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签署友好省协议。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对援巴新菌草技术项目作出重要批示。此后,中国菌草开始全球“圈粉”。如今,菌草技术已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培训国际学员1万余名。

20世纪90年代中期,陈克华在乡镇推广栽培大球盖菇等草腐类食用菌,与林占熺菌草团队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因为在农村推广食用菌技术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他被上级认可、关注,进入援外“人才库”。

2012年3月,陈克华被选派到厄立特里亚帮助栽培食用菌,为期一年。2014年9月到2016年10月,他受派援助斐济栽培食用菌。2017年11月到2020年11月,已成为资深专家的陈克华受派援助莱索托栽培食用菌。2021年7月,陈克华抵达中非共和国,开启了第4次援外之旅,成为援助中非菌草技术项目组组长。

陈克华从乡镇农技员成长为援外专家,与其扎实的实践经验分不开。从原福建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陈克华在邵武市沿山镇农技站一干就是20多年。他大力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在当地发展竹荪、大球盖菇、草菇、杏鲍菇等产业,同时在南平各县(市、区)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农民种菇一有问题找他,他就亲自下地指导,碰到不懂的就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在往返田间地头和省农科院之间,陈克华练就了一身食用菌栽培技术,曾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两项发明专利。

每次援外都收获满满

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疟疾、伤寒、疫情、战乱……援外要克服的困难远比预想的更多。

陈克华说,在中非首都班吉,经常会遇到反政府武装人员。中国驻中非大使馆时常向中资机构、企业和公民发出提高安全警惕、加强安全防范、强化物资储备、杜绝非必要外出的紧急提醒。

不只在中非,陈克华的历次援外都与危险相伴。一次在莱索托外出指导学员的路上,他遭遇两名匪徒,被手枪顶着脑袋和后背。所幸,匪徒抢走陈克华的财物后就把他放了,没有伤人。

2021年11月,援助中非菌草技术项目组全体成员感染新冠肺炎。当地医疗条件差,大家只能靠服用从国内带去的中成药减轻症状,熬了一个月左右才恢复健康。

“付出巨大的努力,争取最大的成绩,每次援外都收获满满。”陈克华说。

在厄立特里亚,第一次执行援外任务的陈克华成功栽培出两个食用菌品种。后来,这两种食用菌成为该国总统府招待贵宾的常用菜。

在斐济,陈克华所在援外团队的任务是在露天和林下栽培食用菌。斐济是一个岛国,食用菌完全依靠进口,价格昂贵。陈克华与队友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成功探索出8种食用菌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栽培技术,在当地推广,得到该国总统和当地媒体的盛赞。

在莱索托,陈克华与团队帮助当地建立了“基地+旗舰点+农户”的种植模式,建设了16个菌草技术旗舰点;与莱索托国立大学合作开设“菌草学”课程,培训920人次。

在中非,陈克华带领项目组指导当地学员种植菌草、搭建菇棚、生产食用菌;在班吉大学进行项目推介和技术培训,对当地野生菌类资源进行采集分离,完成菌草技术示范点展览室、出菇室及菌种室等建设工程;建成年产100万袋的食用菌生产线,带动食用菌生产示范点10个、示范户816户,成立菌草栽培合作社5个、菌草养畜合作社4个,推广菌草技术养畜603户……项目组较好地完成了援助任务,于今年5月下旬通过了第三方验收,载誉归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