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

□包骞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农民生活环境普遍大幅改善。不过,也有部分农村在整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走样,行走在村内听不见鸡叫,池塘里也看不到鹅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曾几何时,提到乡村,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灰墙黛瓦、鸡鸣犬吠、绿树荷花、房前屋后的菜园和池塘里的鹅鸭。这些乡村地区独有的景象,承载着浓浓乡愁。但一些地方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一刀切”的生硬做法,不仅破坏了农村生态的自然平衡,也割裂了农民与土地的情感纽带,值得警惕。

本是惠民生、暖民心的好事,为什么有些地方会“走偏”?关键还是形式主义作祟——一些地方不顾农村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大上”的面子工程,将原生态的生动田园变成静默无声的“展览馆”;一些地方为了应付“考核指标”,不尊重村民的意愿,推进工作简单粗暴;等等。

其实,打造现代化的人居环境与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两者并行不悖。在这方面,福建作为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省份,已展开一系列有益探索。比如,漳州长泰区枋洋镇以径仑村为试点村,探索出鸡鸭从村庄中零散喂养到村庄外集中统一圈养的新模式。每个行政村选取一个整治点,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在自然村外围选址作为鸡鸭集中圈养地。如今,走进径仑村大福内自然村,鸡鸭都从房前屋后的围挡搭盖内,搬进了统一建设的“新房子”。村民们房前屋后干干净净,难闻的气味消失了,一路走来,画满“梅兰竹菊”的墙壁和挂满鲜花、瓜果的美丽庭院随处可见。

福建还从省级层面引导各地乡村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废弃农具,对村庄边角地块、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垃圾堆放点等进行改造提升,坚持“原生态”,原汁原味地保留村庄固有风貌、特色。比如,漳州东山县樟塘镇南埔村探索引入“新农人”“新创客”“新乡贤”,认领改造古旧老房子。昔日的牛棚变身摄影棚,原本破旧不堪的老宅化身为古琴室、书画室、手作工作室等,让小山村实现了人居环境美美与共、村庄产业华丽转身。

“千万工程”之所以催生山乡巨变,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尊重民众意愿,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地农村环境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乡村环境整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利益,对乡土风貌有精细雕琢的耐心,对农民生产生活习惯有充分的关照,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除了要让乡村变干净变漂亮,更要载得动“乡愁”、守得住“灵魂”、彰显出“特色”。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各自发展的路径,真正让农村环境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美丽与乡愁的双重守护。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