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下一篇

中国首个电报学堂——

福州电报学堂

□丘新洋 陆秋燕

自1844年问世以来,电报在西方国家的广泛推广与运用也引起旅美闽籍华人的重视。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从美国归来的闽县人林鍼撰写出介绍旅美奇闻轶事的《西海纪游草》,书中对电报运行原理、机械构造及传输方法多有提及,是推介电报知识的早期华人。

为迅速掌握中国商品市场信息和政府对外政策,西方人希望在中国架设电报所需的电线。但清政府对电线架设持保守和反对态度,不但担忧“外国洋人有私设铜线”的做法,而且饬令地方官员遇到“各国洋人有私行设立铜线并请开铁路等事,即设法阻止”。然而,西方国家为追求电报带来的现实利益,常常私下架设电线。清同治三年(1864年)福州海关税司美理登借“福州港门屡有偷漏,亟应设法严行禁止”之由,要求架设从福州南台河至罗星塔的电线,“以冀得信迅速,便于查办”,但因沿线村民的激烈反对而作罢。同治十三年(1874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泛船浦教堂附近设立电报营业所,准备私自架设福州至厦门的陆路电线。面对西方在华架设电线的强势要求,清政府决定改变过去对电报怀持的消极态度,主动将福厦陆路电线铺设权收归官办。

促成清政府对电报技术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洋务运动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精英阶层希望引进西方先进器物实现自强。同时,如沈葆桢等地方重臣也意识到电报之于军事的重要性。1874年,日本以琉球漂流难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意图侵犯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海军赴台防御,沈氏到台后深感电报技术的重要性。他在奏折中称,“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

1875年7月,经过多番协商后达成协议:清政府向大北电报公司支付154500美元,大北电报公司则为清政府经营和管理电报线路,并教授中国学生电报技术。但电线开始铺设后常常受到地方民众的阻挠和破坏,进度受阻,每日薪资却依旧要支付百余元给大北电报公司职工。为此,福建巡抚丁日昌提出购买电线器具、培养本土人才的方案,获得批准后,福厦陆路电线铺设与福州电报学堂开办步入正轨。

1876年4月8日,福州电报学堂正式开办,它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电报人才的学堂。办学地点设在福州南台岛泛船浦(旧称“番船浦”)。由于福州电报学堂隶属于福州马尾船政局,故而不少学者误以为电报学堂地点应在马尾船政局附近。据清政府与大北电报公司签订的条款所载,电报学堂开设期间,大北电报公司教习可以在中国已经购买的电报总局楼上居住,“毋庸另租洋楼,其下即作学堂,所有学童住处,与及局内司事看更人等,由官自理”。可以知之,电报学堂设在南台岛的电报总局内。

1875年,大北电报公司与清政府达成另外协议载,清政府允许丹麦在“南台新造电报馆一所,于兴化、泉州小馆二所”并“该公司当为中国管电线寄信,并以电报法教习中国学生”。大臣文煜给军机处的一封奏折中也称,“在南台番船浦两线归并处所,设立大电报局一所,约数月乃可竣工”。何璟在奏折里也提及学堂的办学地点,“延请洋教习三人,内总管一人,帮教习二人,于南台电报馆内教习艺童”。

除档案史料外,几则关于电报学堂的新闻报刊史料亦足以辅证办学地点。《万国公报》载,“兹大丹国电报北公司与国家立约,以电线如何制造,如何用法教授中人,俾后来能自行创设,现招选艺童四十名在南台恒日成行中业,已闻开馆教授并赁旧华记花园为艺童房所”。可见电报学堂招募了40名电线艺童,在南台进行学习与实践,还租借花园作为艺童的学习与生活场所。另据《北华捷报》的记载,“学生们由一名军官负责管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堂纪律,住在政府购买的毗邻电报局的房子里”。

综上可知,福州电报学堂办学地点应在南台岛的泛船浦,而非马尾船政局附近,两地相距约20公里。

福州电报学堂招生时,限定人数为40人,经过考试筛选后有32名学生符合要求。其中,28名会说英语,来自香港中央书院;4名会说法语,来自阿森纳学校(Arsenal School)。学堂教员有3名来自大北电报公司,并由公司主管恒宁生(Jakob Henningsen)负责整个教学课程。

关于学堂的教学内容,学校分为两个班级,一个班级负责培养电报工程师,另一个班级用于培训电报办事员和仪器制造员。学生要接受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开展电报实践工作,目的是教会他们自主建设、运营和管理陆路电线。按计划每六个月将进行考试,根据学生成绩予以晋升和奖励。为保证教学效果,清政府与大北电报公司签订协议时强调“教习既受中国薪水,务须竭力尽心教习”。西方教员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教授电气、电信原理和操作方法,而且还教学生如何制造电线、电报等各种机器,甚至到电报总局实践,亲自动手操演,于实践中加深对电报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于清政府与大北电报公司协议到期,“所有洋教习三员,自宜照约撤令回国,以节糜费”以及办学经费不足之缘故,福州电报学堂被迫停办。虽然福州电报学堂运营时间很短,但是却开风气之先,开启培养电报人才的历史先河,并为中国培养出一批早期的电报人才。有的学生毕业后送往英国、丹麦电报制造厂等地继续深造,有的学生从事电报报打工作,有的派遣到台湾参与当地的电报事业。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主持铺设电线,考虑到台湾岛内南北路途遥远,信息传递困难,丁氏将福州留存的陆路电线移至台湾,由苏汝灼、陈平国等福州电报学堂培养的学生负责。在铺设电线过程中,他们尽量不雇佣外国人,遇到技术难题便通过翻译西方电报资料来解决。苏汝灼等人在台湾架设的电线是中国人自主建立的首条电报线路,运行良好,受到闽台外国人的赞誉。

1885年,清政府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立台湾省,由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刘氏考虑到台湾“孤悬海外,往来文报,屡阻风涛,每至匝月兼旬,不通音信”,便奏请清廷,要求铺设台湾海底电线,连接海峡两岸。其中北线自沪尾至川石,采用“飞捷号”装载所需的人员和物资,福州电报学堂毕业生也参与其中,受到刘铭传的赞誉。

此外,福州电报学堂学生也参与福建电报的建设,修建质量与水平均不逊于西方。《申报》报道称,“起先皆称此事必须电线公司建置,今则知尽由华人承办也”“稍明电学者视之”“实与欧洲人所制相”。

虽然收归官办后的福建电报事业发展步履蹒跚,福州电报学堂开办一年后也被迫中止停办,但其却开了培养电报人才之先河,培养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批优秀的电报人才。福州电报学堂在人才培养、办学方式、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尝试与探索,为此后中国各地的电报教育事业提供宝贵经验。福州电报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散落各地,为福建、台湾等地的电报线路铺设、电报教育事业等作出巨大贡献。(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