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绿色是共同语言 更是共赢引擎

——欧洲多国人士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助力绿色转型充满期待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欧盟中国商会1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联合发布《绿动欧洲: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欧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来自欧洲多国政商界、学界和国际组织人士纷纷指出,中国凭借在新能源、绿色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欧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深厚的合作基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绿色目标实现上理念契合,中国是助力全球和欧洲绿色转型进程不可或缺的伙伴。

中国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行者”

“我们必须赞扬中国在脱碳领域发挥的领导作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法国能源协会主席布里斯·拉隆德在19日举办的报告发布会暨中欧企业圆桌论坛致辞时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积累了蓬勃生产力,并拥有显著技术优势,期待与中国加强合作。

报告指出,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起步较早,并逐步建立起涵盖关键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充电基础设施、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在内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报告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既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也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注入驱动力量。这也成为许多欧洲汽车行业专家学者的共识。

德国权威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表示,活跃在中国的欧洲汽车制造商同样享受到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红利,并与当地伙伴共同推动电动汽车领域技术创新。

“中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先行者。鉴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完备、同时兼顾低成本和高效率,雷诺、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欧洲重要汽车厂商都选择将部分电动车型在中国生产,再出口至欧洲销售。”杜登赫费尔说,这是企业非常自然的市场化行为。

中国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的优势也辐射带动全球电动车产业链发展。爱尔兰前欧洲事务部长、前环境部长迪克·罗奇表示,技术变革将是欧洲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技术对于欧洲实现碳中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华合作是“化挑战为机遇”的重要选择

欧洲经济界人士指出,欧洲汽车企业在电动化向纵深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产业、技术和供应链等方面的挑战,与中国合作成为“化挑战为机遇”的重要选择。

比利时大学基金会执行董事埃里克·德克莱内尔告诉记者,在促进欧洲工业发展和完善供应链方面,中国企业在汽车电池领域的强大实力将助力欧盟绿色转型。中国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不仅为当地消费者带来更多竞争力强的电动车型,提升民众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还能够增强市场活力。

针对欧盟拟对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罗奇说,加征关税“毫无意义”,他担忧此举将导致欧洲销售的电动汽车更加昂贵,加深民众对电动汽车长期前景的怀疑,抑制购买需求,进而阻碍欧洲绿色目标的实现。

德国汽车专家彼得·芬特尔指出,在新能源驱动技术发展、内燃机技术的优化成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等行业重点发展趋势中,中国的技术优势对于面向全球发展的汽车产业合作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芬特尔说,“汽车行业越来越需要跨领域和跨行业的合作,而且我认为欧中汽车制造商之间还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欧中合作对全球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报告指出,中欧在绿色产业发展上各具优势,应相互尊重对方在全球绿色产业链的科学分工体系,充分开展价值链合作,有效利用中欧各自比较优势,共同开发全球市场。欧洲业内专家学者对此观点表示赞赏,纷纷呼吁欧中携手合作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拉隆德表示,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欧洲应寻求与中国合作,并在与中国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协商讨论的形式共同解决可能面临的复杂问题,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欧中合作是实现欧盟气候转型目标的关键”,罗奇说,虽然欧洲在绿色转型技术上并不落后,但同样需要技术合作伙伴来应对挑战。他呼吁欧洲与中国等潜在合作伙伴加强对话,共同努力解决分歧。

在欧盟中国贸易协会执行董事宋惠安(中文名)看来,欧中绿色理念契合,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领域一直是双方合作的基石。

欧洲与中国携手同行对于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宋惠安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不仅为欧盟和世界加快推进绿色转型作出了贡献,而且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贸易战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宋惠安说,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迫切需要各方采取一致、协调和迅速的行动,共同建设更加绿色的未来。

欧亚中心副主席、欧盟委员会前交通运输专员薇奥莱塔·布尔茨表示,推动绿色转型需要全球协同努力,欧中双方的合作与对话对全球绿色转型至关重要。她呼吁双方相互信任、避免误解,在携手合作中取得共赢。

(新华社布鲁塞尔6月20日电)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