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期待更多政策扶持

□本报记者 何祖谋

近年来,在各级残联、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努力下,涌现出一批助残科技成果,给广大残障人士的生活插上了翅膀。科技助残业已成为做好残疾人服务、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有为之路。

但我们不难发现,科技助残还处于起步阶段,难点多、投入大,道阻且长。在具体实践中,科技助残还存在“两张皮”的情况,高校或科研机构在研究,企业也在探索,科研跟产业的衔接不够紧密,产业发展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导致部分助残科技产品价格过高,收入普遍较低的残障人士望而却步。

专家认为,现阶段要让残障人士共享科技红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需要在公共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譬如给予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鼓励企业、高校更多地参与助残事业。此外,也应积极支持残联等组织打造科技助残平台或联盟,强化助残科技产学研深度融合,齐心协力为企业、高校、残障人士牵线搭桥,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援助、志愿服务,加大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托养照护、无障碍等助残项目研发和转化应用。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