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激活艺术的一池春水

——厦门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 林丽明 林泽贵 文/图

小白鹭舞剧《花儿与海》

核心提示

最近,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副主任庄海蓉忙得连轴转。6月5日,新加坡18场演出结束回国后,她几乎天天带团下乡演出,“整个中心的演职人员像陀螺般不停地转,却无人叫苦喊累,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文艺院团改革以来,剧团的生存有了更好的保障,庄海蓉真切地感觉到中心上下充满了团结向上的精气神。

2022年12月以来,厦门大力推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配套出台“一团一策”改革方案,提出19条具体做法及3条保障措施。改革落地后,院团的内生动力得以激发,形成演出多、市场活、剧目火、人才优的良好局面。


文化搭桥,开拓海外市场

回到厦门20多天,庄海蓉对新加坡之旅仍念念不忘。“好多戏迷抱着我们哭,不舍得我们离开。”她说,这就是戏曲的魅力,不仅传播着文化,更联结着演员与戏迷的情感。

5月16日至6月2日,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受邀在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连演18天。这是剧团第八次,也是时隔十年再度赴新演出。“18天,每天剧目不一样,让戏迷过足了瘾。”庄海蓉说,此次赴新的演员年龄从17岁到60岁不等,更有厦门艺校毕业的四代演员同台,希望通过这种“传帮带”模式,让歌仔戏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焕发生机。

这不仅是文化的盛宴,更是情感的交融。演出效果极好,老观众热泪追捧,不少年轻观众被深度“圈粉”,演员的专业表现赢得了现场近千名观众的阵阵掌声和高度评价。最让人感动的是6岁小戏迷林瑞昇,不懂闽南语的他首次观看歌仔戏就喜欢上了,连续多天让妈妈带他来看戏,并上台跟演员合影、“拜师”学戏。

“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对许多海外华侨华人而言,歌仔戏就是一种‘家乡的味道’!”特地“追戏”到新加坡的厦门戏迷小薇感慨地说,闽南地方戏曲特别是歌仔戏,有助于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情感记忆,架起“一带一路”的文化桥梁、心灵桥梁,厦门优秀院团应多“走出去”,打响文化品牌。

庄海蓉对此表示认同。此次新加坡之行,她深感歌仔戏在连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中的天然优势,且大有可为的空间,表示只要用心去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定能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深化改革,破除发展困境

事实上,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经常应邀到海外演出。

然而,每次受邀外出,中心都得精打细算。2017年,接到俄罗斯方面的演出邀请,中心对上百万元开支权衡再三后还是放弃了。有一年去新加坡演出,由于人数限制削减乐队人数,大型创作戏《陈嘉庚还乡记》只好用录制伴奏。

类似困境,其他4家国有文艺院团或多或少都存在。

厦门市现有厦门歌舞剧院、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厦门市南乐团及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5家国有文艺院团。据厦门市文旅局艺术处处长陈忠坤介绍,改革前,这些院团均存在规模小、人员少、实力弱等问题,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厦门深化文艺院团改革,解决院团生存保障后,更侧重于激发创新创作活力。

为此,厦门市文旅局从人员规模、资金保障、职称评聘等多方面突破,让人才“留得住、稳下来、发展好”。

改革后,国有文艺院团人员规模增幅达20%,仅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财政保障人员就从35人增至105人。厦门市财政更以全额拨款方式,对院团人员、运营、公益演出等提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还重点支持院团参与全国性重大赛事、重大项目评选及对外对台港澳文化交流活动等。仅2023年,就有9个剧(节)目获3000万元经费支持。

一系列改革为院团“走出去”扫清了障碍。除歌仔戏研习中心,其他院团今年也有不少对外交流。5月31日—6月3日,在庆祝中马建交50周年的重要时刻,厦门市南乐团赴马来西亚,参加第四届世界南音联谊会国际南音大汇演系列活动。年初起,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对外交流演出也接连不断,舞剧《沉沉的厝里情》更是开启全国巡演,已在石家庄、成都、深圳等地演出7场。8月份,厦门歌舞剧院也将派出90人大团赴宁夏演出。

创新赋能,激发院团活力

6月25日,厦门市首部戏曲电影——高甲戏电影《阿搭嫂》在全国公映,由曾学文编剧,程箓执导,“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晶晶领衔主演。该片改编自同名高甲戏舞台剧,后者自2006年创排以来,经多次打磨,衍生出小剧场版、两岸合作的闽台地方戏版等多种版本。

小剧场版《阿搭嫂》、戏曲电影《阿搭嫂》、驻场版南音《文姬归汉》、巡演版《侨批》……层出不穷的新演出形态,成了院团改革中“创新推动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扩大了优秀剧目的受众面与传播力。

改革还完善了专项扶持资金分配机制,通过评审择优分配,激发了院团的生机和活力,激活艺术的“一池春水”。

厦门市制定并实施国有文艺院团三年创作规划后,为精品创作“注入血液”,创作了歌仔戏《燕归巢》、高甲戏《陈化成》《画龙点睛》、南音《文姬归汉》《礼乐千秋》等一批高品质剧目,荣获省级以上文艺活动相关奖项90项。

数据显示,2023年,厦门国有文艺院团创排和打磨提升大型剧目14部,是改革前的两倍。小白鹭舞剧《花儿与海》获得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剧目奖”,厦门市南乐团《文姬归汉》等多个剧目入选全国舞蹈展演、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前几天,厦门市南乐团创作的南音作品《何斌献图》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浙江临平赛区)节目奖,团里优秀青年演员潘文龙喜获新人奖提名,蔡凯琳荣获新人奖入围。

为激发活力,厦门进一步优化薪酬分配制度,允许院团将经营性收支净结余全部纳入绩效工资总量,支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大家精气神明显不一样,干劲更足了。”庄海蓉说,惠民演出、下乡演出、对外交流演出场场爆满,新老演员在舞台上个个憋着劲。

据统计,去年厦门国有文艺院团开展文化惠民演出400场次,接待观众超20万人次。同时,戏曲院团进乡村、进校园,展演135场次、培训1073课时,较改革前增长逾30%。

改革支持院团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鼓励精品剧目走向市场。歌仔戏《侨批》成为厦门首个商业巡演剧目,一个月内在8个城市举办9场演出,观众近万人次。2023年,厦门国有文艺院团商业演出173场,经营性收入近千万元,比上一年增长56%。

“改革有动力也有压力,大家唯有全力以赴,创作更多艺术精品,并常‘走出去’,登上国际舞台,展现厦门形象与文化魅力。”厦门市文旅局负责人如是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