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乡村,种下爱与希望

□本报记者 刘必然

“‘阿布书记’,我们一定会按照你的建议和村‘两委’的规划,把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请放心!”腊洲村村民家门口的简易茶桌前,村干部和村民们道出心声。

夏至这天,梁志埠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大家围坐在一起,再议腊洲村未来发展。3年驻村临近尾声,即将离别,不舍之情溢于心胸。

3年前的夏天,带着组织的期望,梁志埠被省交通运输厅选派到诏安县梅岭镇腊洲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梁志埠走村入户,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起初,有些村民不知道“埠”字怎么读,梁志埠就解释:“‘埠’字与‘布’同音。”从此以后,他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阿布书记”。

刚下村时,正值全省村(社区)“两委”换届全面启动。“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才是关键因素。”在梁志埠看来,年轻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以这次换届为契机,他主动上门做工作,动员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两委”干部队伍。

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基层组织硬起来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汇聚在党旗下。

梅岭镇作为诏安县牡蛎主产区,牡蛎产量占全国的10%。

“腊洲村位于梅岭半岛,虽靠海吃海,但渔业规模小、水平低、零星分散,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不高。长此以往,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梁志埠说,经过调研走访、查阅资料、问计于民,他和村“两委”商量后,提出“靠海吃海、注册公司、打造品牌”的经营思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梁志埠把目光投向了年轻人。在他的动员和支持下,陈雨鑫等3名“95后”小伙子返乡创业。经过不断摸索,他们的牡蛎加工产业逐渐做大做强,打造了“贝香岸”“海吧生蚝”等三倍体牡蛎品牌。

“‘阿布书记’鼓励我们打出自己的品牌,带动产业增收、村民就业。如今,公司每年营收达3000万元,品质最高的生蚝1颗能卖到15元,走向了全国人民的餐桌。”陈雨鑫说。

据统计,腊洲村牡蛎全产业链去年营收突破1亿元。

“这样一家青创企业,就可以带动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我们希望把乡村打造得更加宜居宜业,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新农人返乡创业,推进共同富裕。”梁志埠说。为此,他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全村道路进行“白改黑”,发挥诏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优势,为乡村注入文化内涵,助推村庄风貌焕然一新。

看到家乡的变化,许多乡亲选择回乡发展,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又亟待解决。

“3年前刚到任时,就遇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上学难题。”梁志埠介绍,此前由于生源不足,腊洲小学仅设有一至三年级的教学点,随着四至六年级学生数量回升,孩子们只能到镇上或其他村的小学就读,十分不便。

2022年9月开学前,在多方支持下,梁志埠找到了合适的老师,请他们到村里给四年级学生上课。同时,他多方奔走,加快推进新村小建设。2023年9月,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一所六年制的腊洲小学顺利建成。

“孩子是乡村的未来,我希望能在他们心中种下努力学习的种子。”梁志埠说。一有机会,他就会邀请大学生、医生、各界专家等到村子里“上一堂课”,内容涵盖求学故事、人生经验、科学知识等,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目前,村里已组织各类活动20余场,覆盖学生千余人次。

“这些交流活动是一场‘双向奔赴’。听了大学生的故事,孩子们更加向往大学、憧憬未来;为了来年回村讲述精彩故事,大学生们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上更加积极努力。”梁志埠对此深有感触。

这两年,梁志埠在村里组织举办“村晚”,发动乡亲们走上舞台,共同唱响乡村振兴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就是我的舞台。3年驻村时光,让我脚下沾了更多泥土,心中沉淀了更多对群众的真情。今后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永远忘不了这方热土和亲人一般的村民。”梁志埠字字坚定。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