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流水乡愁

张知松

文江溪 刘冬春 摄

若说是文江溪穿村而过,真实,但不够优美,怕是没说到大安人的心坎里。而说水临大安,则是大安的真实写照,贴近、贴心。

山区闽中大田,九山半水半分田,举目尽是绵绵群山,难得一见的是水灵灵的溪流。而文江溪是大田县内两条大河之一,流经文江、梅山等乡镇。

文江溪是从奇韬镇的桃舟村流入文江镇的大安的。该溪源于永安槐南,经建设、广平,沿途众多支流陆续汇入。这里的溪流山区性特征明显,源头短、流速急、比降大、落差高,加上周边的森林覆盖率高,水源得到充裕的涵养。水入大安后的河床变得宽广,水流量也明显丰沛起来。

步入大安,驻足环顾四周,只见群山环绕,绿树繁茂,鸟语花香。大安分东洋、西洋、下垅坑3个自然村,原称“躲垵”,因四周地形高、中央低而得名。后因东洋片建一大庵,堂名叫大丰堂,“庵”与“垵”“安”谐音,便改称大安,全村人口仅千人。

大安东西两面群山相映,文江溪在两山之间川流不息,两岸形成狭长的河谷地带,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似一艘窄船。老屋、新宅、小桥、凉亭、农田、菜地……分散于村子四周,错落有致,恬静里富有生机。或忙碌或悠闲的村民穿梭其中,好一幅生动而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

大安村中的溪水清澈见底。早年村民居室简陋,并无浴室,夏暑时节,村里老少便聚于“渡船头”(摆渡码头处)等地嬉水消暑,捉鱼游泳,尽享天然之福利。

整个村子并不大,却有两个渡口。因为以前陆路不通,山里的群众外出除了绕山步行,物品往来,只能依赖肩挑手提。蜿蜒山路,曲折绵长,十分辛劳艰苦。大安的村民们却能多一个选项:水运。

文江溪大安段水势较为平缓,两岸村民选择了岸边四处牢靠的大石块,作为摆渡的渡口,方便村民交流往来。临水大安,还汇集了周边的一些农特产品,以及松树等林木资源,通过水运向外输送。

以前,村里数位村民长年兼职排工,将汇集的木材顺着文江溪运送到福州等地。摆渡、船工、木排、排工等词语相关的记忆,当下只能是留在父辈、祖辈的脑海里。水运运出了当地资源,换回了不菲的收入,让大安百姓日子更显富足。远行福州等地的排工们,还带回村外的各类信息,让大安人对村外的世界充满憧憬,尤其是对省会城市福州繁华的向往。排工们将福州方言、文化带回村里,把“看书”说成“康居”、“自行车”说成“卡拉恰”等等。所以直到现在,大安方言中不少词语发音,还有明显的福州方言与腔调,与周边村庄不同。

地处村庄下游的永兴堂至今还能看出当年的富丽堂皇。屋内的木雕和石雕技艺精湛、意涵丰富,行孝、求学、祈福等画面,讲述着那个年代的生产生活,传播的却是永恒的价值。全村还留存多处祖房,大多建筑高雅,选址意境亦颇为讲究,足见当年村子里部分村民的富庶。

此处为何名为大安?正如前文所写,在村里交流中,已得到答案。但笔者也另有两番新解:一是祈水之意,文江溪水时有水患,村民祈祷河水温顺地流淌而过,别损坏了财物,别伤了人员;二是临水之利,人员、物品往来相对畅通,带动了大安的生产与收入,日子因此相对安稳、惬意。

一些常年在外的村民说,每当回到年少生长于此的这个隐蔽古村,仿佛抓住了时光最为温柔的馈赠。伫立村子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文江溪缓缓流过,仿佛岁月的河流在缓慢流淌。文江溪水淙淙,是令人难忘的童年美好回忆,更是难以忘却的悠悠乡愁。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