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詹志华 吴倩倩

开放内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是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的鲜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国家战略高度强调,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新格局。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释放出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市场相通、规则相联、命运相融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塑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是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能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高水平开放内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

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深刻体现在其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内蕴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厚植坚实的物质基础。《决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坚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高水平开放意味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意味着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双重拓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有效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疏通梗阻、畅通供需、联通市场、融通内外,构建内需和外需互促、进口和出口互通、要素与资源共享、产业链与供应链协调的高水平开放体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激活中国式现代化新潜力新引擎的内在要求,能够有效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为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供重要支撑。国内大循环体系不是“独轮车”“独行侠”,只有发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促进带动作用,才能激活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通过国内外市场需求引导培育高端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释放内需潜力、畅通经济运行环节、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疏通“大动脉”,能够使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更具韧性、开放性和竞争力,进一步打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循环体系,推动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新优势的内在要求,能够有效发挥国际大循环的支撑作用和保障功能,实现更加强劲、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只有有序扩大自主开放,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促进生产力要素共享,才能有效地通市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加快建设内外开放协调、陆海一体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布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协调联动的现代对外开放体系,形成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高水平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循环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活力、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方式,是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的鲜明标识。

制度型开放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制度问题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的根本在于制度之“新”。制度型开放能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从对外开放与立法定制的关系看,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体现着“变”与“定”的辩证统一。在立法定制的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持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实现二者的协调联动,既有助于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又能更好地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的实际效能,在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决定》指出,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从市场相通到规则相联,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理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制机制改革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加强对外开放的规则设计和制度供给,稳步推动由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能够有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标识,发挥制度的牵引作用,‌推进国内管理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协调,形成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和制度模式,促进我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当前,我国正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全链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产业补贴政策、数据跨境流动、电子商务、竞争政策等相关领域的规则设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正在从“蓝图”变成“实景”。实践证明,制度型开放正在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只有牢牢牵住制度型开放的“牛鼻子”,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合规机制和规则体系,在制度型开放层面实现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无缝对接,才能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更高水平的制度供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共享型开放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

“命运相融”即认为人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主张世界各国在开放中共书国际规则、共建地球家园、共享发展成果。从市场相通、规则相联到命运相融,意味着我国开放内容、开放实践和开放理念达到新境界新高度,展现出我国与世界共享机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和天下情怀。坚持构建与世界协同发展、共生共荣的共享型开放模式,充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质,生动诠释了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决定》指出,要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贸易相通、经济相连、命运相融,共享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举。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大国战略博弈持续深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暗流涌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结构性重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调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战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呼吁全球在资源优势互补中扩大利益汇合点,在国家战略对接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高质量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到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国与秘鲁宣布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到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持续深化,从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谅解备忘录到中国与新西兰启动自由贸易协定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谈判……这些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开放特质,即中国坚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不断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不停止,开放不止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持续推进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生动诠释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