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阻截气象谣言需多方协同共治

□本报记者 张静雯

当前,我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灾减灾形势严峻。近日,随着台风“格美”的到来,在新媒体平台上,个别网友为引流发布涉台风不实信息,制造恐慌,给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不良影响。随即,公安机关迅速处置了涉事人员。

气象谣言能够频频随风而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气象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高;二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谣言的生成和扩散获得了新的“翅膀”,传播力和破坏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如何破解这一痼疾?首先,打击和惩戒不能疲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制造、传播有关气象的谣言将面临拘留、罚款。有关部门应依法依规,及时开展打击行动,让造谣者、传谣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从根本上减少气象谣言滋生的土壤,增强网络空间的自我净化能力。

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这就要求负责发布权威气象预报信息的部门和媒体,确保真实信息的公开透明,做到权威发声、及时辟谣,同时也要善用传播形式,让“真话”更吸引人。

群众也要学习掌握获取正确气象信息的能力。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节点。造谣者正是抓住网友的猎奇心理和焦虑心态,使之转化为谣言传播的助推力。因此,广大网友要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可通过关注气象部门官方网站、官方自媒体账号获取权威信息,不随意转发、扩散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压缩气象谣言滋生的空间,共同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