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骑手,穿梭于大街小巷,传递人间烟火;他们是司机,网络下个订单,安全送你到家……无论酷暑抑或严寒,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奔波在大街小巷,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做好这个劳动者群体的权益保障,为他们创造出更好的发展环境、职业环境?近两年来,厦门在畅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渠道、加大职业伤害保障、加强便利场所建设、加强人文关怀、探索“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等工作上持续发力,通过打造“一个机制、一个中心、一个保险、一个系统”,初步形成具有厦门特色和创新意义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模式,不断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协同联动,构建强力保障机制
夏日炎炎,快递员小李因工资发放问题与公司产生纠纷,心急如焚。就在他感到无助时,厦门市快递员和外卖骑手权益保障工作专班迅速介入。经过多部门的协同努力,小李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厦门的街头巷尾,配送员、网约车司机、家政服务人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身影忙碌而活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厦门市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32万余人,其中配送和快递行业(骑手)约10.6万人,网约车司机约15.4万人,家政服务人员约4.8万人。如何在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持续加强这庞大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是一道需要厦门市委、市政府细致解答的民生考题。
2023年2月,为更全面、更深入地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厦门成立了由市委领导牵头、27个民生服务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组成的快递员和外卖骑手权益保障工作专班,以“一个机制”为引领,有效发挥多个部门协同力量。
按照这个机制,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创新政策举措。如,在维权方面,人社部门推出可一站式案件受理、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的服务平台,为劳动者开辟了便捷高效的维权通道;在公共服务方面,市政园林局和文旅局等成员单位积极行动,建设“爱心驿站”和户外驿站,提供深夜图书馆、公益性演出等服务,丰富劳动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个人提升和职业荣誉方面,总工会举办学历提升专班,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公安交通相关部门组织评选“遵规守法好骑手”,全方位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荣誉感。
在此基础上,专班形成《厦门市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若干措施》,并于7月21日以厦门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下发,进一步拓展和加强保障范围、人文关怀和改革创新,在全国率先高规格构建起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机制支撑。
便捷高效,提供一站式维权服务
8月1日,午后高温。湖滨南路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思明分中心暨思明区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站里提供免费的茶水、手机充电等服务。来自湖南的19岁美团骑手欧阳佳雄是服务站的常客,趁着配送间隙进去歇脚。他说:“坐在椅子上吹着空调,疲惫感顿时一扫而光。”
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思明分中心暨思明区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是思明区人社部门2023年底联合区总工会等单位建成的全省首个县区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覆盖辖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2.1万人。除调处化解新业态劳动者劳动纠纷、提供休息落脚点等外,还积极打造职工关爱“新驿站”,为辖区骑手、快递员等“暑期子女看护难”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托管服务,免费照看配送员子女。“解决新就业形态群体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厦门更有归属感。”服务站负责人李福城说,中心2023年以来共举办公益活动54场,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4800余人次。
灵活自主、形式多样的新就业形态带来了更多就业新岗位,为城市带来活力。但同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雇佣关系模糊、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为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权益保障服务,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于2023年9月13日揭牌成立。这是全省首家、全国领先的专门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实体化、综合性服务平台。
走进位于劳动力市场大厦二楼的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一个个服务窗口井然有序。该中心引入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会调解工作站、政府部门服务站点、平台企业服务站点等,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案件受理、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就业创业、求职招聘、技能提升等“一站式”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中心运营以来,线上与线下受理、调解并行,截至今年7月底,办理案件数978件,其中工资类案件686件。今年,厦门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思明区和湖里区建立分中心,并计划逐步扩展到各区,让更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受到贴心的服务。得益于权益保障服务中心提供的支持,骑手们的权益得到了更好保障。去年,欧阳佳雄在送餐途中摔伤,在思明区分中心的帮助下,他不仅只花了800多元,还获得保险和公司的赔付。“工作中遇到难题,都会向中心求助。”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厦门正在加快建设全国首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信息化服务平台——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信息系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比较不固定,平台可以实现‘云调解’,让这个群体的维权更便利。”平台技术负责人黄健介绍,这一平台7月试运营时,就帮一名离职骑手和用工单位实现了远程调解,解决双方的工资纠纷。据悉,平台完全建成后,将实现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支持的一体化管理,有效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平台整合多部门资源,让新就业形态用工管理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公共服务在“一张网”上运行,其中既有“云课堂”,劳动者可以免费学习职业技能、职业安全保护等内容,也有“生活地图”,可帮助劳动者就近寻找爱心驿站。通过该系统,还可监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目前,权益保障公共服务首页、劳动用工备案、技能培训、维权保障、益鹭保模块已上线。
多元保障,提增关爱温度和力度
前不久,在集美区一家工厂打零工的杨先生操作机器时不小心被割伤。正当他为高额的医疗费用忧心忡忡时,得知上岗前工厂就为他购买了“益鹭保”,保险期限7天,保费2.8元。治疗结束后,杨先生按程序申请理赔,7037元理赔款一天内就完成支付。
“益鹭保”是厦门市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量身打造的专属职业伤害保险,于2023年9月率先全省推出。这一保险通过“政府引导、财政补贴、商业运作”的模式,不限户籍、不分行业类别,按日参保、按日计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每人每天只需支付0.4元的保费,就可享受最高40万元的保险保障。8月1日,饿了么骑手周志勇跟同事一起特地前往窗口咨询“益鹭保”办理事宜。他说,自己平均每天有七八个小时在路上跑,多一份保障让自己和家人更安心。
截至7月31日,“益鹭保”投保时长共计171.53万天次,参保人数17916人。“益鹭保”不仅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了职业伤害兜底保障,还进一步分散了平台企业的经济风险。其灵活就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工作被《国务院通报》列为地方工作经验亮点,并被评为2023年福建省金融创新项目。
不仅如此,厦门市、区两级工会还为超2.1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购买人身意外险,撑起职业安全的坚实防护网;厦门市总工会联合厦门开放大学首次开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学历能力提升专班,专班学员学费全部由市总工会、厦门开放大学共同分担。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以新就业形态为代表的灵活就业发挥了重要的就业蓄水池作用。”厦门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厦门人社部门将携手相关部门,着眼于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持续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急难愁盼”,着力及时化解劳动争议、实施暖心关爱举措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提供多元保障,让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厦门工作安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