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当前,要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对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方式和政策工具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的整体效能。
一、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宏观经济治理要全面把握供求关系新变化,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要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前瞻性指引。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充分发挥中长期规划的宏观引导和统筹协调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够矫正或者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以及重大改革任务的确定,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准绳。根据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协调好各类跨周期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配置,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二要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掌握客观经济规律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宏观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政策操作不能急转弯,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加强政策沟通,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更好地引导市场主体的预期向宏观调控目标靠拢。三要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不断提高精准施策的能力和水平。宏观政策的出台必须把握好时度效,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远近结合、分类施策、定向发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四要强化政策的协同联动,形成系统集成效应。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系统思维贯穿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价格、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统筹好非经济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以达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数字化水平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和走势、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预见性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优化经济运行监测。相较于政府统计部门的传统业务采样数据,经济大数据具有样本量大、来源广泛、生成极快、真实度高等特点和优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数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和清洗,形成高质量的数据集,然后进行提取、分析和挖掘,不仅可以实现对经济运行的全领域、全周期、动态性跟踪,而且可以及时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促进政策方案调整和决策优化。二是改善经济预测效果。传统的宏观经济预测方法,不仅在数据采样上可能存在测量误差、样本选择偏差、数据相对滞后等诸多缺陷,而且在预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上还受到样本容量有限、参数估计结果不稳定等问题的影响。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而且可以通过运用多主体复杂性建模、时空演化预测、行为预测等方法构建更为科学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和精准度。三是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水平。运用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手段可以有效识别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异常点、突变点、奇异点,对包括金融市场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在内的不同类型的经济风险进行评估和预判,确定风险量级,从而为宏观经济治理赢得更长的窗口期。
三、努力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世界体系中,一国的政策调整必然会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影响他国,因而进行宏观调控就必须考虑国际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百年变局下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增多,外部冲击频发对宏观经济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所贡献的基本原则,增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光辉旗帜。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各国在经济增长、风险防范、数字安全、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的交汇点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宏伟倡议,主张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共享发展,超越了民族、种族、文化、宗教、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顺应了全球化高度发展时代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现实要求,是改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要积极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充分考虑政策调整对其他经济体的溢出效应,以更好地推动各国相向而行、携手应对挑战。二要积极利用双边或多边平台机制推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进一步保持并加强与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战略沟通和协调,建立多层级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增进理解和互信。充分利用好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已有治理平台和机制,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行动配合。三要积极创建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新机制新平台。既有全球治理机制和架构基本上都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性不足、影响力不够,无法有效应对经济增长失衡、气候变化加剧等全球性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建立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新机制新平台,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