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海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闽台一家 馆藏为证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侧记

□本报记者 吴洪 文/图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铁钟”吸引了许多媒体记者关注。

新媒体互动体验项目引人入胜。

史前时期,连接福建与台湾之间的“东山陆桥”是否真的存在?明清时期,福建先祖驾着木船勇渡“黑水沟”赴台到底有多危险?他们又是如何开荒拓土,完成了对台湾岛的全面开发?……以上种种问题的答案,在历经8个多月闭馆改造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观众都能找到答案。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地处泉州,是大陆唯一一座反映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26日,该馆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正式开幕,并于27日起向社会大众开放。这是该馆开馆18年以来首次改版,都有哪些看点与特色?请随记者一起去探访一番。

科技赋能,沉浸式体验闽台渊源

走进《闽台缘》主题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三折屏。站在屏幕前,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东山陆桥”的形成、出现以及最终淹没于海水之下的过程。

“东山陆桥”发端于福建东南沿海的东山岛,延伸至台湾西部,是一道静卧在台湾海峡波涛下的浅滩。历史上“陆桥”至少出现过7次,但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回升以及台湾海峡的形成,“陆桥”在距今约8500年前淹没于海底。

长期以来,东山岛渔民经常从附近海域捞获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不仅是“东山陆桥”的见证,而且以其各种刻痕向观众传递着史前时期两岸人类与动物通过“陆桥”迁徙、往来的重要信息。

“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将这段历史重演,让更多两岸民众体会到‘闽台本就相连,两岸自古就是一家人’的事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览开放部副主任庄小芳表示,与旧展相比,新展通过艺术造景、互动展项、数字化空间、多媒体组合等方式,创新展陈形式,让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和感受两岸渊源。

除了“东山陆桥”,观众还可以站在倾斜的人造船身中,通过多媒体交互技术,沉浸式感受“闽人勇渡黑水沟”的颠簸与艰辛;在一张巨大的《康熙台湾舆图》上,通过投影技术,向观众动态展现福建先民以台南平原为起点,逐渐向南北方向开拓,全面开发台湾的过程;在“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铁钟”的展柜前,只需轻轻触碰玻璃,就可以回到那个闽台两地郊行林立、商贸往来密切的岁月,可视化了解这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此次新展包括了“远古家园”“血脉相亲”“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隶属与共”“统一大业”八个部分。“新展为观众提供了29项新媒体互动体验项目,增加了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庄小芳说。

台胞助力,增添百余件涉台藏品

走进展馆,明漳州窑青花牡丹凤纹开光大盘、清代泥塑彩绘郑成功坐像、清彩绘泥塑妈祖坐像等众多涉台文物,既佐证了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也饱含着台胞们的深情厚谊。

“妈祖信俗是两岸共同的民俗信仰。这两尊清彩绘泥塑妈祖坐像,一尊是粉脸妈祖、一尊是金脸妈祖。”站在展柜前,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晓岚告诉记者,展厅的展品共有1300多件,新增展品570件,其中从台湾征集或台胞捐赠的藏品有110件。

“一直以来,许多岛内民间组织、台胞都踊跃参与博物馆的展品征集工作,新增文物主要包含档案文书、宗教造像、民俗器物等,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馆藏。”陈晓岚说。

在新石器文物展区,由台胞捐赠的一批石网坠,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它们来自澎湖,与大陆先民的捕鱼工具如出一辙;在神佛造像展区,从台湾海运过来的清代泥塑彩绘郑成功坐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清代郑成功神像,连接着两岸共同的民族情感;此外,还有台胞捐赠的谱牒、家书等涉台档案资料,记录着两岸同胞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族谱太重要了,通过族谱,后代才能够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台湾台中闽王纪念馆(王氏宗亲会)负责人王桂明捐赠了《邹氏族谱》《邱氏族谱》等涉台谱牒8册。他说,自己收集族谱已经有10多年,希望尽绵薄之力,帮助两岸亲人相认相聚。

长期以来,像王桂明这样热心两岸交流的台胞还有许多,他们积极捐赠藏品,成为“博物馆之友”。据统计,目前闽台缘博物馆全馆馆藏2万多件藏品中,从台湾征集和台胞捐赠的超过7000件(套)。

与时俱进,讲好“两岸一家亲”故事

与旧展相比,新展展线延长了300多米,共有1309米,展厅面积增加420多平方米,达4197平方米,并新增了“统一大业”展区。该展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两岸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隔海相望,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恢复交流交往,达成“九二共识”,再到如今打击“台独”势力,谋求融合发展,共逐“中国梦”的历程。

“面对当前台海形势,我们要保持战略信心、战略定力、战略主动。我们要坚决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决贯彻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和外部势力干涉,采取更有力措施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在开幕式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说。

开幕式上,“闽台缘”公益基金正式成立。它是全省首个以博物馆命名的涉台公益基金,由泉州市慈善总会设置专账管理,主要用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征集、研究、保护反映两岸关系的文物文献,以及用于开展反映两岸关系的教育普及、展览展示、数字化建设等项目。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郑国防表示,接下来会以“闽台缘”公益基金的成立为契机,继续做好涉台藏品的征集、研究、阐释、利用,做好两岸谱牒、两岸家书等“迁台记忆”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让涉台文物“活起来”,讲好“两岸一家亲”的故事,让更多两岸同胞感受到彼此间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