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鼓浪屿春草堂:“厦门装饰风格”集大成者

□吴征 付梦佳

鼓浪屿春草堂

鼓浪屿笔架山矗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璀璨明珠“春草堂”,它是民国时期“厦门装饰风格”的典范之作。主人许春草作为近代厦门建筑总工会的首任会长与民主革命先驱,以其卓越的建筑才华与爱国情怀,为鼓浪屿乃至厦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鼓浪屿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热点。1903年,鼓浪屿正式沦为公共租界,吸引了众多闽台富绅及海外归侨定居,催生出华人洋楼建设的高潮。随着国内外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当地涌现出大量融合西方古典复兴与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而许春草及其团队在此基础上创新出独具地方特色的“Amoy Deco”(厦门装饰风格),春草堂便是这一风格的集大成者。

许春草(1874—1960年),自幼家贫,其父被人拐骗当“猪仔”,一去不复返。许春草12岁便做了泥瓦工,为了反抗资本家的压迫,他与百余名小工结为异姓兄弟,互相照顾。受辛亥革命前的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他又毅然投身爱国运动。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经黄乃裳的引荐,他在厦门加入中国同盟会,随后以礼拜堂和教会学校为基地,积极进行革命宣扬与组织活动。1914年,袁世凯搞帝制复辟,许春草加入中华革命党,被推选任闽南党务主任,协助组织倒袁武装,参与领导1916年的闽南护国战争。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任命许春草为福建讨贼军总指挥,在厦门设立中国国民党联络站。次年,许春草组织发起厦门建筑会(后改名为厦门建筑总工会),发展成为厦门最大的民众团体和群众爱国运动的重要力量。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抗日团体联合会”,将会址设在厦门建筑总工会内,并且出版《救国月刊》报道宣传各地抗日救国运动。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偕同黄其华等前往菲律宾、香港等地宣传抗日,募捐物资。联合张圣才在厦门创办《抗日新闻》,鼓舞民心。厦门沦陷后,他远赴新加坡、马来亚向华侨报告日军暴行,发动救国捐献。

许春草个人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凭借着才华和不懈努力,逐渐在建筑行业崭露头角。他精通建筑设计与施工,积极推动厦门及鼓浪屿地区的建筑事业发展。1926年,许春草担任鼓浪屿工部局的华人董事,从此开始全力经营建筑公司,在鼓浪屿建造的房子有70多栋,其中就包括笔山路19号的许斐平故居、安海路67号的三一堂等,而春草堂便是他为自己修建的别墅,也是其建筑才华的集中体现。

春草堂始建于1933年,位于鼓浪屿笔山路17号,整体结构为砖石木混合型,主体二层,半地下室一层,建筑面积近490平方米。平面布局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同功能房间之间清晰的伦理秩序和等级,即主体厅堂为矩形,位于中部,居住房间分别沿中轴线对称布置于两侧。

其建筑风格和布局,既反映了当时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也体现了本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在对地域特色的巧妙运用的同时,更富有革命性的创新。许春草曾说:“之所以这样设计春草堂的格局,是因为更符合鼓浪屿的气质。”这栋老房子不仅是家族历史的延续,更是历史国际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开埠区对外交流、华人回乡建房的时代特征。

“再漂亮的建筑设计,终归是要给人住的,还要住得舒服。这才是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存在的意义。”这是许春草常说的一句话。在设计建造春草堂时,他选用闽南地区特有的花岗岩作为墙基、墙柱和廊柱,并且特意保留花岗岩的荒面,以清水红砖勾缝,使人一眼望去既能感受到建筑本土特色的韵味,又能体会到闽南建筑的天然色彩之美。同时,引入海外的洗石子工艺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质感和装饰效果,实现了本土与外来元素的巧妙融合。

春草堂的正立面外廊及建筑转角部分设洗石子装饰块立柱,后面衬清水红砖立柱。“出龟”部分立柱为圆形截面,闽南俗称“出规”,该词源于闽南方言,有“出挑”的意思,原指建筑门面凸出的外廊,后来也用来指代华侨洋楼中类似帕拉迪奥风格的正面突出的外廊空间。转角部为方形,砖柱截面为圆弧接方形的设计,外廊上方钢筋混凝土过梁上面是红砖叠涩的檐口,在廊柱与额枋上附砌清水红砖柱体与檐口,连接廊柱的为碧色琉璃宝瓶状透空栏杆。其外廊的形式充分考虑了厦门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通风和遮阳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春草堂的门楼装饰是典型的西式门楼风格,运用不同方向的线条和几何图形,构成了线条与线条、图案与图案之间高低错落的层次关系。门头为卷草花样装饰,表现出强烈的动感和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现代形式感。下半部则以竖向排列的短线装饰为主,纵向线条的密集排列,使门楼显得挺拔并具有向上的动势。

春草堂不仅是许春草的居所,更是他人文精神的展现和爱国行动的基地,体现了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与技术,追求民族自强、国家复兴的理想。时至今日,春草堂不仅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建筑,更成为鼓浪屿乃至厦门的一张名片,其部分区域已经转变为民宿或展览馆等供游客参观游览。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