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打造侨务“新”亮点 以“侨”架桥开新局

□本报记者 田圆 黄星榕

集美学村(资料图片)

侨批展厅一角 本报记者 林梓健 摄

华侨博物院与共建学校开展的研学活动现场(华侨博物院供图)

航拍厦门鼓浪屿。(厦门市委统战部供图)

来到厦门,既可以诵读“纸短情长”的海外侨批,聆听集美学村里的琅琅书声,也可以欣赏“万国建筑博物馆”鼓浪屿的一代风华……著名侨乡厦门,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里,有着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厦门市委统战部相关领导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重要精神,为厦门市做好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侨务工作将牢牢把握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这一主题,挖掘“嘉庚精神”时代价值新魅力,持续擦亮“嘉庚精神”时代价值“金名片”,把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持续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不断提升为侨服务质效,为厦门高质量发展、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统战力量。


守护历史

筑牢海外乡亲的“根、魂、梦”

一直以来,厦门市高度重视华侨建筑资源保护开发、活化提升,以华侨建筑为载体,向世界展示华侨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厦门故事。集美区集美街道、海沧区海沧社区、思明区中华街道、鼓浪屿街道先后获评“福建省侨乡文化名镇名村”。

浓郁的华侨文化与华侨建筑风格铭刻历史,丰富的“侨”元素是厦门独特的风景。位于思明区中山路2号的侨批展厅与毗邻的侨批文化广场形成“内实外虚”、呼应一体的格局,现已推出8期主题展,接待海内外数百万人次参观,吸引中山路客流量近3000万人次。

弘扬“嘉庚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发出厦门“好声音”,厦门市始终及时把握侨情新特点、新变化,延伸统战工作触角,通过巩固壮大侨史文化展馆、侨批文化展厅、“侨胞之家”等基层阵地建设,发挥华侨文化宣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畅通为侨服务“最后一公里”,增强海内外侨胞凝聚力。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厦门市陈嘉庚纪念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每年的数百场讲解内容中,精心打造《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等主题展,组建“嘉庚精神”宣讲骨干队伍,2014年以来,已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近300场次、专题讲座上千场次、义务讲解超1万场次,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随着10月份厦门市“嘉庚精神宣传月”的开启,国家一级博物馆——华侨博物院的相关活动筹备工作也进入尾声,正在实施的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对全院文物进行数字化拍摄、建模,线上公开全部文物照片,将于近期推出全院基本陈列线上展厅。

作为嘉庚风格建筑中的精品,1959年落成开放的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回到故乡后倡办建设的最后一个文化工程。这不仅是国内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也是业界第一家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目前,院藏中国历史文物、外国近现代文物及侨史文物实物8000多件,其中,有9件陶瓷器为国家一级文物,有14件字画收录《中国古代书画目录》。

“建院以来,华侨博物院坚持陈嘉庚先生的办院宗旨,推动各项文博工作创新开展,努力将陈嘉庚先生亲手倡办的全民终身课堂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华侨华人历史、宣传华侨华人奉献事迹、弘扬‘嘉庚精神’的文化殿堂,并致力于让海外华侨华人了解祖国的发展成就,筑牢海外乡亲的‘根、魂、梦’。”华侨博物院副院长钟志诚表示,近年来,华侨博物院的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海外联谊等多项工作全面开花,先后推动了学术交流中心暨侨史文物资料收藏服务研究中心投用,并举办了“丝路行者——饶宗颐教授书画作品展”等涉侨外展,还开展了新马华人历史文化等侨史研究。

年过八旬的新加坡华人陈来华先生,是华侨博物院的老朋友了,为了不让华侨华人的历史物证四处流失淹没于无形之中,他散尽千金长期收集与华侨华人历史有关的物品。

“早在2003年,当陈来华先生得知我院急需侨史文物用于‘华侨华人’展,就毅然将1000多件珍贵所藏无偿捐献出来,还多次偕同妻子亲自协助布展。这份深情厚谊一直感动和鼓舞着我院的同仁。去年再次故地重游,陈来华先生认真观看展柜中他捐赠的每件展品,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表示今后还会继续支持华侨博物院的发展,丰富华侨博物院的院藏。这份难以割舍的悠悠侨情令人感动。”钟志诚动容地说。

去年10月,83岁的陈来华只身来到厦门,他拖着一个行李箱,除了几件衣物,其他都是准备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的文物。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故事,它们穿越时空隧道,静静地诉说着海外侨胞、归侨侨眷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深情厚意。

顺应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趋势,厦门市委统战部积极运用网络、多媒体、数字化等手段拓展“嘉庚精神”宣传渠道:2019年,推出陈嘉庚纪念馆数字展厅,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2020年,联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展“云游侨博”闽南语讲解网络直播,活动由央视新闻+、华人头条等平台同步直播,两小时观看量超过18万人次;2022年至今,在陈嘉庚纪念馆、集美鳌园景区等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线“寻迹·嘉庚丨文物日历”“石雕悄悄告诉你”等系列推文,让海内外观众在“云端”回眸历史、对话先贤。

凝聚侨心

打造新发展格局下的节点城市

“侨眼看集美,想到嘉庚咱阿伯,厝里的话,寄出的批(信),为家为社会……”

这首原创歌曲MV《侨眼看集美》于去年正式发布。演唱者王鑫、林承瑜既是扎根集美的青年企业家,又是侨胞后代。在分享集美生活创业经历的同时,他们向海内外侨胞、侨青发出到集美创业的“邀请函”。

“‘嘉庚精神’永流传。‘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诚毅两字心中藏。长辈说‘看到有红砖屋顶的地方就是家,再远也要记得回来’,特色的嘉庚建筑,让我即使走得再远,也能马上认出家的方向。”王鑫动情地说,自己在澳门完成学业后,就回到故乡集美创业,并投身于青年一代商会的工作中,让侨青和青年们交流合作分享经验。

连续多年,集美区举办的“侨眼看集美 投资正当时”集美国际云招商大会暨海外华文媒体集美采风行活动,吸引了来自五大洲的海外侨领、海外社团、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等踊跃参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双线联动模式,深化海内外交流合作,像王鑫、林承瑜这样回国创新创业的动人故事,也时常发生。

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随着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大批侨商纷至沓来,置产兴业。海外侨胞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了特区的对外交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成为特区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

以陈嘉庚纪念馆获评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为契机,厦门市研究制定了《全市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思想政治引领、素质能力提升、传承交流融合、服务沟通优化、创新发展推动”五大行动,用“嘉庚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拥护党的领导、胸怀民族大义、勇担历史责任,争当新时代“陈嘉庚式”企业家。

凝聚侨心、以商会友的背后,厦门市在完善机制体制、提升法律服务等方面,为侨青、侨企在厦做优做强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于去年成立的“侨胞权益司法保护工作站”和“涉侨法律服务工作站”,是继市侨联与法院建立多元化解机制以来,再次升级侨法协作机制的创新举措。工作站通过开展司法与侨务对接工作,建立全方位涉侨权益司法保护协作关系,进一步依法保护侨胞合法权益,助力把厦门打造为一流营商环境和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今年9月7日,由厦门中院、华东政法大学、厦门市侨联共建的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海丝中心也在厦门国际商事法庭设立。

在大力弘扬“嘉庚精神”“爱国担当、团结奉献、诚毅创新”的时代价值中,厦门市坚持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持续加强与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络交流,推动老侨友谊不断巩固,新侨资源不断拓展。

如今,厦门每年接待来访侨团、侨商侨领超千人次,全国首创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厦门联络总部”已吸引来自五大洲51个国家和地区的119个华侨华人社团入驻,有力发挥了“联通五洲”的桥梁纽带作用,海内外侨胞“朋友圈”越来越大,“嘉庚精神”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此外,通过“海丝国家城市商会联盟”“厦门市侨资企业协会”“厦门市侨商会”“新侨汇堂”“海归驿站”等平台,厦门市连续多年举办了侨团恳谈会、投资政策宣讲、侨商产品推介、侨资企业考察和侨商项目签约等活动,拉紧厦门与海外华侨华人社团联系的纽带,共同助力厦门市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下的节点城市。

发挥侨力

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鹭风报》联合陈嘉庚纪念馆于今年8月起推出“一封‘嘉’书——陈嘉庚亲笔书信赏析”专栏系列报道,讲述陈嘉庚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祖国的贡献及爱国情怀。这些亲笔书信,向世人传递陈嘉庚先生的生活、思想和教育理念,激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和创新创造的时代伟力。

围绕发展大局,近年来,厦门市全方位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引入更多人才提供支持。

今年7月下旬,“2024厦门人才服务月”配套活动之一的厦门市新侨人才创新创业沙龙顺利举办。活动旨在为广大新侨人才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的平台,进一步团结凝聚厦门市新侨人才、海归人才,激发创新创业精神,为厦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贡献侨界力量。

活动现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立功进行了主题为《陈嘉庚的人才观及其时代价值》的分享,他从人才从何而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等角度切入,诠释了陈嘉庚先生的人才理念和教育思想,陈嘉庚先生在识才、爱才、敬才和注重培养海内外华侨华人人才上所作的贡献和展现出的爱国情怀,现场观众深受启发。

厦门市侨青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魏剑说:“新时代的侨青人才,要不断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向身边更多人传递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参与侨务相关的活动中,魏剑不断加深对“嘉庚精神”的理解。在他看来,陈嘉庚的企业经营实践中,蕴含着以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为内核的企业经营理念,而这些理念构成了陈嘉庚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今天大家所说的‘嘉庚精神’,其实更多的是在说包括陈嘉庚先生在内、无数爱国华侨诚信经营、爱国爱乡的精神,这些都为新时代企业家的经营活动提供了精神指引,也为新时代青年应对风险挑战、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行动指引。”魏剑说。

自2019年担任思明区侨联青年委员会会长以来,魏剑带领侨青们参与“青苗助学”、“老侨讲故事”、“网上夏令营”、参政议政、慰问帮扶等活动,在疫情期间,下沉抗疫一线担任志愿者,组织抗疫医疗物资募捐,侨青们情真意切、全力以赴,用激情和汗水展现侨青的温情与大爱。

正如魏剑所说,爱国华侨们情系桑梓、报效祖国的经历,谱写了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侨”,不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精神。

从配合全市“人才服务月”等活动,用好“国际化人才招聘专窗”等载体,为重点用人单位提供面向海外发布岗位、人才匹配、企业宣介等服务,到邀请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厦交流、开展科技合作,协助在厦职业学校赴海外设立职业教育中心或人才培养基地……桩桩件件,都展现了厦门市对海外青年人才的重视。厦门市委统战部充分发挥侨力,吸引广大海外侨胞走进厦门,成为厦门对外开放的“大使”和招才引智的“红娘”,携手同心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海外声音

澳中企业家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厦门大学校友会原会长陈壬:

“四万万之民族,决无居人之下之理”“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百年时光流转,陈嘉庚先生的句句箴言振聋发聩、引人深思,穿越时空,给人以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开启。

陈嘉庚先生一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嘉庚精神”激励和感召无数像我这样的海外游子关心祖(籍)国的前途命运。作为一名海外嘉庚学子,在过去艰难创业时,我始终以陈嘉庚先生强调的“诚毅”二字为创业做事的基本准则,“嘉庚精神”深深影响着我。这种精神是校主陈嘉庚先生留给每一位厦大学子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海外华夏儿女景仰的高贵品格。

我的故乡福建,是“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省的红茶、乌龙茶深受很多澳大利亚民众喜爱,我在澳大利亚生活25年,仍然钟情于家乡的乌龙茶。我觉得,无论自己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一杯中国茶,便能缓解我的乡愁。

早期在澳大利亚,我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近年来,我在海外依然继续努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倡导广大华侨华人、校友主动融入和回馈当地多元文化的社会。同时,积极为澳大利亚同中国特别是福建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共同推进中澳两国的官方与民间友好交往和两国经济更好发展。去年,我参与推动了福建省与澳大利亚经贸合作对接会在悉尼成功举办;如今,中秋博饼活动已成为厦大校友及澳大利亚闽籍华人欢度中秋佳节的一个保留节目。每年我们还会举办闽菜比赛,最近还举办了“武夷山水 走进悉尼”活动。

未来,我希望通过更多不同形式的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强化海外华侨华人的归属感、认同感。


新加坡万基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侨联青委会委员柯鸿景:

在新时代,“嘉庚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它是我们华侨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勇于担当,不断追求卓越。

我一直将“嘉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海外,我积极参与教育投资和各类公益活动,尤其是教育捐赠领域,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籍)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从2001年开始,我就深入参与各类教育捐赠活动,支持家乡和新加坡的教育事业。记得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迅速行动,筹集抗疫物资支援厦门,为抗击疫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也多次为自闭症学校筹集善款,组织志愿者活动,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在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我同样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比如,我将新加坡双语教育国际化幼儿园带到中国,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同时,我也努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新加坡,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时至今日,“嘉庚精神”彰显了“爱国担当、团结奉献、诚毅创新”的时代价值,它鼓励我们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祖(籍)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以“嘉庚精神”为纽带,海内外华侨华人可以在经济方面,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推动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在文化方面,加强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此外,还可以加强双方企业的诚信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并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进行探索与合作……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凝聚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