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漳州:牢记嘱托勇争先 奋楫扬帆再启航

潘园园 赵文娟 苏益纯 杜正蓝

东山岛壮丽的金銮湾日出景象 陈文 摄

渔船归来,满载而归。 欧东茵 摄

生态修复之后,成群结队的白鹭聚集八尺门。(资料图片)

东山铁枝木偶表演喷火。 (资料图片)

鱼获满仓 陈曙皓 摄

社会各界人士纪念谷文昌。 (资料图片)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山马銮湾 姜克红 摄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声声关切催人奋进。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首站就是漳州,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福建、对漳州的关心厚爱。连日来,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嘱托再出发,起而行之勇争先,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全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漳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改革潮起风正劲,奋楫扬帆正当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漳州上下凝心聚力,勇毅前行,朝着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目标扬帆起航。


做好“海”的文章

金秋十月,东山巴浪鱼迎来上市旺季。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山澳角村考察,正值渔船回港、鱼获满仓。

“总书记来我们村考察时说,乡村振兴还是要发扬优势,要做好‘海’的文章,他还回忆起这里的土特产,巴浪鱼干配稀饭的滋味回味无穷。”澳角村村民许亚雪回忆起总书记考察时场景,仍难掩内心激动。“这些天,很多游客来村里都点名要尝尝巴浪鱼。”

很难想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巴浪鱼,曾是这片海里最便宜的鱼。

“野生巴浪鱼肉质偏柴,早年间东山人都把它腌制成小鱼干吃,市场价仅为五六元一斤。”东山县巴浪鱼养殖大户林进东回忆,当时,在东山人眼中,巴浪鱼被归为不起眼的“杂鱼”。

逆天改命,始于一场“意外”。

2018年,林进东在自家养殖场放养银蓝子鱼苗时,不小心让几条野生巴浪鱼苗偷偷“溜进”网箱。待到捕捞季节时,他惊讶地发现,这几条巴浪鱼不仅体型壮硕,烹饪后更是肥得冒油,一改野生巴浪鱼干柴口感,吃过的人都说好。看到商机的林进东决定,尝试将野生巴浪鱼编入渔场“正规军”。

巴浪鱼游速快,消耗大,食量也大,但喂太多又会因消化不良而死亡。在经历30个网箱的鱼苗“全军覆没”后,林进东逐渐摸索出喂养的规律,并与大北农水产饲料企业成立养殖合作联盟,在基地成立实验室,由企业科研团队帮助解决巴浪鱼养殖中的各类问题。

“转型”后的巴浪鱼,成长周期短,肉质细腻,口感油润,营养价值高,成为人工养殖比野生产品更受欢迎的鱼类,身价更是翻了十倍左右。

2022年,林进东开启“基地+大户”合作模式,无偿为巴浪鱼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帮助养殖户科学喂养的同时,对成品鱼进行品质检验和回购。如今,东山县巴浪鱼的养殖从业人员超2000人,巴浪鱼及其加工制品约占当地水产品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

一条巴浪鱼,“游”出海岛新名片。

今年,林进东的养殖基地和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力争构建出巴浪鱼的人工繁育群体并完成子代苗种培育、养殖,实现“巴浪自由”。

拥有全省第二大的海域面积,漳州牢牢把握资源优势,实现更多品种“海鲜自由”。

近年来,漳州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着力打造水产种业品牌,荣获“中国鲍鱼种苗之都”“中国蛤类种苗之都”2个国字号招牌;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先后培育出“新吉富”罗非鱼、珍珠龙胆石斑鱼、“大鲀1号”东方鲀等新品种、新品系,推广养殖面积6万多亩。

海产品有了“新滋味”,也有更多“新吃法”。

在澳角渔港码头旁边,沿街许多房屋门前挂起了海鲜电商的店招,形成富有特色的电商一条街,每天都有一大批冰鲜和海鲜干货从这里发往全国。

曾经的“船老大”、如今村里的电商创业带头人沈志辉回忆:“二十几年前,渔民们靠一叶木舟托起全家生计,出海捕鱼与风浪搏斗,面临生死考验,我们常说‘行船走马三分命’。”

近10年来,乘着电商东风,澳角村越来越多以沈志辉为代表的“船老大”上岸做主播。澳角村从2016年的零星几家微商电商,发展到现在的117家,带动就业600多人,年销售额3.5亿元。

随着“全国文明村”“全国最美渔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荣誉花落澳角村,当地的旅游产业也越来越火热,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抓住乡村文旅机遇,沈志辉的产业版图也更加多元,一家子发展起民宿、海钓、餐饮的“一条龙”生意。

“随着村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民们都期待接住乡村文旅这波‘泼天富贵’,生活越过越红火!”沈志辉说。

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表示,该村将牢记嘱托,继续围绕“一条鱼、一片海、一条街”,不断做强现代渔业、做精滨海旅游、做大电子商务,走好以海兴村、以海强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同澳角村,漳州越来越多小渔村开启靠海“新吃法”。全市已创建省级“水乡渔村”22个,培育出东山陈城澳角村(水产电商)、诏安县梅岭田厝村(渔业)、漳浦佛昙东坂村(河鲀)、古雷霞美北江村四大省级特色(渔业)亿元强村。

“我们将牢记嘱托,全力以赴做好‘海’的文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蓝色动能’。”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漳州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统筹推进诏安湾、东山湾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有序发展深海装备养殖;依托漳浦六鳌风电场二期项目,推动“海上风电场+深海养殖”试点试验,构建海上“风渔融合”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一库一院”(闽南种质资源库、中国南方海洋生物研究院)建设,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做优做强海洋渔业产业,全力打造“海上粮仓”。

厚植绿色“家底”

林涛阵阵,木麻黄参天如盖。

如今,接过谷文昌老书记的“接力棒”,东山人将这片绿从海岛延伸到海洋,岛与海成为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构建保护治理大格局。

以八尺门海堤为例。60多年前,在谷文昌书记的力推下,八尺门海堤工程让天堑变通途;60多年后,由于海堤切断诏安湾与东山湾的水体交换,导致海域水质恶化,八尺门海堤“功成身退”。

“东山县着力对八尺门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海堤贯通、海域清淤、网箱清退、岸线整治修复等诸多方面。”参与生态修复的东山城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先德介绍,从八尺门挖出139万立方米淤泥。经过规划,东山县在八尺门海域沿线分期分批种植了红海榄、秋茄等红树林苗木3000多亩,从海底清理出来的淤泥恰好用于红树林苗木的底层填料。此举既疏通了海床,又种植了“海岸绿肺”,一举两得。

如今,八尺门海域下游,3000多亩红树林苗正茁壮成长。水质好起来,多年难见踪迹的青鳗、粉鳗等重现八尺门。

“总书记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牢记嘱托,接下来,我们要保护好这片红树林,让其茁壮成长。另外,建设二期、三期木栈道,串联八尺门红树林景区,并配套相应的休息区、公厕、码头,丰富旅游业态。”李先德表示,待到木已成林时,东山湾一定会更美。

这片绿还在延伸。“我们潜水爱好者发现海底废弃的渔网、轮胎、塑料等垃圾非常多,干脆成立东山县海洋保育志愿者协会,吸纳了20余名专业潜水员,还有其他志愿者共100多人。”东山县海洋保育志愿者协会会长欧汉超说,如今,他们每年最少下水12次清理海底垃圾,累计已回收和清除垃圾近40吨;同时协会组建专业化海上环卫队伍,并为东山海洋保护制作了IP、文创产品和宣传歌曲。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号召更多潜水员或者年轻人能加入协会,持续打捞海洋垃圾,持续开展净滩行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欧汉超说。

护好生态环境“绿底色”,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绿色成为漳州最亮丽的底色。

东山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东山的生态绿闻名遐迩,与蓝色海洋相得益彰,让百姓富成为现实。县里着力发展海上运动游、帆船帆板游等“八大业态”,串珠成链推出“海上游东山”精品航线,做好海洋经济“大文章”。东山全县61个村,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其中22个村超100万元,一县共奔富路,东山名副其实。

由东山一域到漳州全局,向绿而兴,已经成为漳州全市上下的共识。结合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百日攻坚行动,漳州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行动计划,推进全市生态环境各项指标晋位提升。

“我们将牢记嘱托,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要求,让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更加稳固。”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漳州将健全“河湖林长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严厉查处违法破坏防护林行为,加快基干林补植、整体复绿。实施云霄县、东山县、古雷开发区美丽海湾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推进东山县乌礁湾综合治理和云霄县海岸带生态修复,持续抓好互花米草除治管护,强化珊瑚礁和红树林保护,让漳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海更碧,环境更优美。

守护“根”与“魂”

“几百年前的剪瓷雕,色彩还能如此艳丽。”

“听说台风地震也没能损坏这座精巧的古建筑。”

“0.4平方公里的古城内,竟保存着30余处文化古迹、100余处传统建筑。”

……

十月的东山岛,海风送爽,往来游人如织。田园都市,文化名城,别样景致,游客们纷纷慕名来岛寻宝,一睹芳华。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漳州市东山县关帝文化产业园,听取当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等情况介绍。他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面向烟波浩渺的东山湾,关帝文化产业园气派巍然。在这里,有一群与时间赛跑的老人。

“再不整理抢救,老故事将永远淹没。”清晨,84岁高龄的孙用川约上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到铜陵顶街古城巡查文保点及古厝的保护情况。

自2014年东山县启动“历史文化名镇复兴计划”后,以孙用川为代表,一群退休干部、退休工人、退休教师、退休渔民等老人组成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悉心呵护古城。

“纶章垂耀坊是明代朝廷为表彰铜山进士唐文灿兴办家乡教育事业而赐立的,是东山县遗存至今的明代唯一一座牌坊,曾破损严重。”孙用川说,促进会呼吁修复“纶章垂耀坊”,东山县成立的“铜山古城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采纳该建议,于2022年7月完成修复。

岁月洗礼,芳华犹在。保护文化遗产,小岛上的人念念不忘。

“不管是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古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还是博物馆内的可移动文物,我们都要保护好、传承好。”县博物馆负责人林春华说,近年来,东山县明确全县文物博物馆单位和县级以上文保单位文物的安全直接责任人,对105处文物点进行挂牌,加强了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文物保护共识不断深入人心。

文化自信,在守护根脉与薪火相传的历程中愈发深沉。作为文物大市,漳州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31个点,文物总数、国保数量居全省第二,省保、涉台文物及市县保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守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漳州不遗余力。2020年以来,该市累计争取到1.17亿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109个项目的保护修缮;2023年,漳州顺利完成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发掘工作,累计出水文物17288件,填补了中国元代沉船考古研究的空白。

“牢记嘱托,我们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守护好历史文脉、文化肌理,加强全市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衣带水,心灵相通。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现有168个地名与漳州有关,祖籍漳州的台胞近1000万人。共同血脉,手足情深,台胞林盛章深有体会。“从小,父亲就说我们的祖籍在东山。长大后发现,闽台许多民俗和文化认同是一致的。”林盛章说,多年前的一次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让他开启了寻根蝶岛的旅程。

18日,林盛章创作的“五虎将”获得第二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创大赛实物类金奖,以关帝为原型创作的公仔备受两岸游客青睐。“我想换种方式让下一代了解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以忠义仁勇著称的关圣帝君,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纽带。漳台地缘相近、语缘相通、血脉相亲、文缘相承,连接海峡两岸同胞的桥梁不胜枚举。”市台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充分发挥亲情、乡情优势,围绕漳台融合五大板块,深入挖掘和传承漳州闽南文化的精髓,通过组织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台湾同胞了解和体验漳州闽南文化的魅力,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认同感。

2022年,“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启动,持续推动闽南文化保护传承、活化运用,点亮一盏,照亮一片。近年来,漳州活态传承布袋木偶戏、芗剧、漳浦剪纸等非遗瑰宝,过台湾、下南洋、闯世界,时逢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中美建交45周年之际,“漳州闽南文化周”活动频频出海,让闽南文化这张绚烂的名片亮相海内外,交流互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今年截至10月7日,漳州古城吸引客流量1943.2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1775.47万人次增长9.45%,促成文化事业产业“两翼齐飞”的崭新格局。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历经千年岁月淘洗,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漳州这座闽南古城说不尽的气韵和风采,在新时代重焕新光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