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海峡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人才农村走 校企共携手

乡建乡创的闽台合作范式

□本报记者 吴洪 文/图

两岸大学生在岩前村制作地景艺术。

从2014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到如今建设和美乡村,在两岸乡建乡创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又一个村庄实现美丽蝶变。10年来,福建广袤的田野和农村,吸引越来越多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前来追梦筑梦。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引入152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567名台湾专才以陪护乡村的形式在闽就业创业,覆盖全省93%以上的县(市、区)。

尽管如此,福建对乡村建设人才的需求依然庞大。据统计,福建全省现有14424个村,闽台乡建乡创团队在乡村的占比仅为3.6%。如何盘活人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

课堂开在大地上

圆形的日晷、飞翔的翅膀、巨型的灯泡……夜幕降临,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的一片草坪上,一个个用竹子搭建而成的地景艺术建筑,镶嵌着五光十色的灯带,将夜色装扮得更加美丽和温馨,成为周边村民休闲散步、拍照打卡的新景点。

“这里就是今年暑期海峡两岸青年地景艺术创作周期间,两岸大学生共同创作的‘乡间艺术馆’。”台湾建筑师、三明市跨界自造团队运营长蔡幸爵表示,此次活动共有两岸16所高校的百名学子为岩前村打造地景艺术,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蔡幸爵曾在台湾从事建筑行业20余年。2018年,福建在大陆首创以乡建乡创为主题的闽台合作模式,吸引了许多台湾青年跨海而来,蔡幸爵便是其中的一位。

2019年,蔡幸爵来到三明,成立了由两岸专业人士组成的乡建乡创团队“跨界自造”。为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长期以来,该团队与两岸多所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每年安排50~80名两岸大学生进入公司实习实训,促进了不少两岸学子留守乡村、就业创业。

刚刚入职一个多月的李亚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是一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今年暑期他参与了岩前村地景艺术的创作,与两岸大学生、闽台乡建乡创团队同吃同住同创作,让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未来。

“在广袤的乡村,有许多可以学以致用的机会,又有专业团队的引领,还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的伙伴,这一切都让我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活动结束后,李亚选择留下来,加入“跨界自造”,负责对乡村的可视化形象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村庄塑造品牌形象。

不少台湾学子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毕业于台湾勤益科技大学的吴雅慧在2023年暑期实习实训结束后也留了下来。“我学习的是文创专业,参与了许多村落logo、文创产品的设计,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运用到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就充满了成就感。”吴雅慧说。

校企合作,是盘活乡村振兴人才“活水”的有效方式。近年来,许多闽台乡建乡创团队都在尝试通过联合培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乡建乡创需要镇村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农房建设、产业培育、文创产品设计等各领域的人才。我们希望通过寒暑假的实习实训,让不同专业的两岸学子在一起发挥所长,施展才干。”蔡幸爵说。

专业课程进校园

“永泰县盖洋乡碓头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饮食文化、观星文化、古厝文化和稻米文化等。我们该如何让这些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可以围绕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类型的民宿,比如观星民宿、农耕民宿、酿酒民宿等等,既突出自身文化特点,也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

在阳光学院,围绕乡村振兴而专门开设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每周都会举办。虽然是选修课,却吸引了100多名学生参加。

该课程由台湾教师、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彦彬牵头,与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共同开设,旨在以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切入点,让学生共同参与和美乡村建设,从而关注福建的乡村振兴事业。

“目前,我们立足碓头村的不同文化特色,为8栋民宿提供了多种建设方案,今年将进入执行阶段。”马彦彬表示,为了培养更多乡村建设的后备力量,阳光学院通过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志愿者团队下乡服务、参与乡建乡创赛事、专业课程进校园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乡建乡创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共同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培养、发掘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福建许多高校集合两岸师生力量,围绕乡村振兴展开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工作。比如,福建农林大学设立乡村振兴学院,面向两岸学生开展乡村振兴领域的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工作等,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培养高素质人才;闽江学院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每年牵头举办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并指导乡村振兴研习社的大学生参与闽台乡建乡创、数字乡村与产业振兴等课题研究;福建理工大学、三明学院等高校构建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推进闽台乡建乡创与学科建设的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要吸引更多两岸青年奔赴乡村、建设乡村,首要任务就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建议,下一步福建高校应继续盯紧“需求端”,发挥高校多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与智库作用,从专业课程设置、学习环境营造、实训目标设定、评估标准制定及其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入手,为福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更多元、更专业的人才。

业界专家成老师

一条红茶的产业链究竟有多长?走进“光泽红茶·城市会客厅”可以一探究竟。

这里的入口门楣上,用白炽灯拼写着“GAN KENG 1662”字样,这是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台湾见学馆为光泽干坑红茶打造的品牌形象。其中的“1662”代表着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自此台湾成为闽北茶叶输出欧洲的重要通道;这一年,葡萄牙凯萨琳公主嫁入英国皇室,她带去的嫁妆中就有闽北的红茶,从此带动红茶成为欧洲贵族的时尚饮品。

在“光泽红茶·城市会客厅”,有一个近千平方米集观光、服务、体验于一体的茶旅空间,规划了展示区、会客区、茶歇区等区域,市民和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茗休憩,品尝到以干坑红茶为原料制作的奶茶、蛋糕卷等美食,还可以了解红茶的起源、制作工艺、红茶产品以及由此衍生的背包等文创商品。

“这些都是在台湾见学馆团队的指导下做起来的。”会客厅的运营人陈美玲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干坑人,从小就跟着家中长辈制茶。对于她来说,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带来的不仅是干坑红茶知名度的提升,还有乡建乡创理念的植入。

干坑红茶出产于华东屋脊武夷山脉核心地带,是世界红茶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目前仍保留着传统的烟熏制作工艺。然而,由于“养在深闺无人识”,曾经有价无市。

2020年,在省政协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民革福建省委员会的牵线搭桥下,台湾见学馆团队来到光泽,从干坑红茶的历史文化入手,开启了三产融合发展之路。这一年,陈美玲认识了台湾见学馆团队负责人许俊雄。这位长期在台湾从事乡村建设、社区营造的业界专才,成为陈美玲的指导老师。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重在改变人的思想,只有人变了,乡村才会变。”在许俊雄看来,闽台乡建乡创团队的陪伴式服务有期限,只有为乡村培养出扎根乡土的本土人才,才能巩固乡建乡创的成果,让乡村振兴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此,许俊雄与台湾团队成员一路带着陈美玲,以“光泽红茶·城市会客厅”的形式,开发干坑红茶的茶旅新业态。“目前,这里已成为光泽旅游的一张新名片。未来,我们会延续台湾团队的乡建乡创理念,通过品牌推广、内容创新、产品开发等形式,让干坑红茶的茶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促进茶农增产增收。”陈美玲说。

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天然优质资源,他们熟悉乡村、热爱乡村,如果能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和培养,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才能,让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开展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以来,引进的台湾团队已在全省500多个村庄展开服务,一方面带动了更多台湾团队、台湾青年来闽追梦筑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一大批本土青年返乡回归,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省住建厅村镇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推广“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乡建乡创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