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山坳深处 不忘兴海

□刘益清

那是一段烽烟弥漫、敌寇疯狂入侵的峥嵘岁月。

那是一个苦难压不垮的教育传奇。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第二集美学村”,在全民族抗战的不平凡岁月中,搬到大田深山里坚持办学不辍,硬是创造出在大山沟办航海教育的奇迹。

那是身在山坳、心中有海,虽看不到海,却始终不忘兴海的胸襟气魄。一众师生,在远离大海的深山溪畔追求伟大的航海梦和民族复兴梦,播下奋发自强的种子,展示了最坚韧的精神力量。

没有教材,自己编;船舶模型制作没有钢板,用硬纸皮代替,没有铆钉改用细铁丝或者订书钉……

“水上谈兵”有声有色,学校实行双语教育,学生学会用英语写航海日记、用英文和日文看航海图……

抗战期间的大田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在全国“一枝独秀”,培育出一大批水产航海人才。

抗战胜利之时,大田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培养的300多名毕业生,成为中国航运事业重起炉灶的中坚力量。这批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走出来的航海人才,有的到了台湾,有的在香港、澳门,有的到了东南亚国家,有的走向世界各地,他们传播着生生不息的中国海洋文化故事。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在特殊时期、特别困难条件下,坚持不懈兴办水产航海教育的历史说明,只要心存梦想,志在海洋,那么,即使在山坳中,也可以实现海洋梦,实现为国育才、为未来储才的宏伟目标。

面海向海,逐梦海洋,经略海洋,是千余年来福建有别于内陆省域的一个突出优势。历代闽人因为血脉里积淀、流淌海洋文化的基因,所以特别懂得海,特别重视海,特别能发挥海洋大平台的作用。8000年前,华夏人就乘独木舟,从南中国跨越台湾海峡,追梦南太平洋南印度洋群岛,成为南岛语族的祖先。先秦时,闽越人就浮舟渡海,驰骋台湾海峡风涛之中。明末,福建人海权意识进一步提升,涌现出抗倭英雄俞大猷、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豪杰。清末,在鸦片战争开启百年变局背景下,福州人林则徐率先睁眼看世界,闽浙总督左宗棠和沈宝桢接续开创福建马尾船政,师夷长技,造出中国自己的坚船利炮,同时派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到外国学习,培养中国第一代海军人才。严复、刘步蟾、萨镇冰、邓世昌等,都是从马尾船政走出来的时代精英。

抗战期间,一大批闽籍华侨从海外回来,投身抗战一线。以陈嘉庚为代表,组织参与捐款支持抗战的闽籍华侨华人不计其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投入抗战,沦陷区办学受阻,北大清华等高校组成西南联大,搬迁到云南。位于福建的厦门大学在萨本栋校长带领下,举校师生迁往闽西长汀,创造抗战八年弦歌不辍的又一奇迹。

面海的福建人,胸怀视野比海天更开阔,在长期与风浪搏击中,锤炼了爱拼敢赢、善于应变的性格气质。抗战期间在大田创办的“第二集美学村”(水产航海学校),以溪为海,以木竹竿为楫,以山里材料为道具,硬是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海洋教学、学习任务,造就一批十分宝贵的海洋人才,为战后国家重建作出重要贡献。他们身上,体现了决不被任何困难压垮、决不自怨自艾,面对挑战敢于应对、灵活应对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大海赋予的性格气质一脉相承、相辅相成。

面海的人们,因视野常接风涛变化,身上自有一股大海般的豪迈之气。在远离大海的山坳,能做到心中有海、梦里有海,让生命和浩瀚的海洋息息相关,这就更难得、更可贵。当一个人或一个地方,在常规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却能主动创造条件,不折不挠去实现心中的梦,这样的人,这样的地方,值得我们致以真诚的敬意,因为他们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必须付出不同寻常的努力,必须拥有一股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历史终将过去,却又必将照亮未来。今天,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但只要我们心中有海,敢于追梦,就一定能跨过任何沟坎,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不凡历史。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