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各地想方设法吸引人才回乡干事创业。如何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闽侯县大力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为返乡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
搭好舞台 助“头雁”高飞
“80后”郑成林是闽侯县荆溪镇埔前村党总支书记。在埔前村土生土长的他毕业于吉林大学,2018年,在外打拼多年已经事业小有所成,带着多年经商的经验回到村里,想为家乡做点事。“那时,觉得村里这么多年都没什么大变化,想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回来试试,让村里变得更好。”
记者见到郑成林时,他正在村里的线面合作社忙碌,手中的电话响不停。“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村民晚上12点都会给我打电话,鸡叫了找我,狗叫了找我,路灯不亮了也找我。以前觉得村里的事很简单,这些年干下来真是觉得力有未逮。”
回乡,有烦恼,更有收获。
郑成林说,2021年他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后,面临村里要发展什么产业的问题。村“两委”几番讨论下来,选择了已有800多年历史、受众面广的线面。
走进埔前村,只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晾晒着线面。“最大的问题还是要破解生产中的小而散、家家户户各自为政的局面。”村里很快成立了闽侯县闽食福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200多户农户加入。村民负责生产线面,合作社负责收购、包装、宣传、销售。郑成林还引来企业家、教师等社会力量,有的出资,有的出点子,有的出资源……慢慢地,埔前线面有了标准化工厂、品牌形象。产品更丰富,销路也越来越宽。
“现在线面产量比原来提升了四五倍,批发价提高了0.3元/斤,全村村民年收入增加400万元以上。线面成了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郑成林笑了笑说,“虽然干村里的事白发长了不少,但很有成就感。”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乡,我们努力搭建舞台,让返乡人才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闽侯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江登煌说,闽侯县持续拓宽村级干部队伍选贤任能视野,出台《村级后备力量三年储备行动实施方案》,吸纳企业家、台胞台青、社会能人、在校大学生、专业人才、退休人员等10类人员加入后备队伍,目前已储备1200余名,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做好服务 送政策上门
夜幕降临,闽侯县竹岐乡西榄湖趣营地逐渐开始热闹起来,湖中心灯光秀点亮夜空,沿湖步道森野布景妙趣横生。“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客流量天天都是爆满。”营地负责人郑秀丽介绍。
郑秀丽是竹岐乡汶洲村人,2023年初从国企退休后,接受村里的邀请返乡创业。“感觉不做点什么,家乡这么好的山水就浪费了。”她说。
然而,郑秀丽一开始就犯了难。汶洲村正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用地所剩无几。得知情况的汶洲村党支部书记林帅几经奔走,通过跨村联建,在邻村谋划了一块地,并争取县、乡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支持,解决了用地性质问题。
“老乡能回来投资很不容易,我们希望他们投入的资金能跟活水一样流动,形成循环,长期做下去。”林帅说。
为了整合更多资源,竹岐乡党委引导汶洲村等4个村抱团发展,成立中心村党委,让各个村发挥资源优势。有的村出人才,有的村出土地,有的村出劳动力,最终整合开发了闲置土地300亩,共同谋划发展营地项目。
西榄湖趣营地项目自去年5月试营业以来,已带动60余名村民就业,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10万元。
竹岐乡党委书记李必伟告诉记者,为了让返乡人才留得住、干得好,乡里专门成立了服务队,点对点送政策上门,协调解决返乡人才在干事创业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同时,专门把优秀人才的故事拍成视频,在乡里的展馆播放,发挥好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
据了解,目前闽侯县发挥返乡人才优势,已生成绣山花谷、上洲壹号等产业项目200余个。聚“贤能”、汇“贤智”、引“贤资”,返乡人才成为闽侯县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