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能来大陆祭祖,回家的感觉真好!亲眼看到祖祠,听到乡音,见到宗亲们,大家都特别激动。”近日,提起刚刚结束的寻根谒祖之旅,人在岛内的台湾萧氏宗亲总会监事萧名雄依旧兴奋不已。
萧名雄来自彰化县田中镇,是台湾萧姓人口聚居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萧名雄口中的祖祠叫作“书山祠”,他寻根的地点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书洋村。巧合的是,在他的家乡田中镇顶潭里,也有一座书山祠。
同名同姓之祠堂,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两地萧氏宗亲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血脉渊源?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书山祠,感受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血脉亲情。
南靖书山祠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是书洋萧姓大宗祠,为肇基始祖萧奋所建,清康熙年间重修。祠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由前厅、主堂、内天井和廊房组成,呈两进带两厢布局,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步入其中,梁架、斗拱等处多施以彩绘,拱件雕刻繁复,古色古香。堂前景色怡人,一泓泮池环抱,且有石龙旗杆默默守护,天气晴朗时倒映水中,点缀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山水画。
“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同名祠堂就是最好的见证。我们祠堂是台湾书山派萧氏族人的祖祠,台湾的书山祠就是萧氏后人迁台后所建的,他们还沿用相同的堂号、宗祠名、传世辈字序列,以示念祖思源、不忘根本。”南靖书山祠萧氏管理委员会会长萧志郡介绍说,南靖和台湾萧氏同宗,明末清初南靖开始有萧氏族人渡海迁台,以书山派、斗山派、涌山派为多。
书山派在台湾萧姓家族中枝繁叶茂,一直是彰化县社头乡、田中镇一带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子孙遍及台湾各地。时至今日,社头还流传着一句民间俚语——“社头萧一半,鹿港施了了”,大意是,社头萧姓人口占据了全乡大半,如同鹿港以施姓为大姓。迁台后,萧氏子孙秉承祖训,不忘祖源,兴建和祖籍地一样的宗祠,所供奉的祖宗也完全一致。
“人无论成就大小,最后都要落叶归根,都会想回家。”台湾萧氏宗亲总会会长萧明仁曾多次返乡祭祖,每次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在他看来,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坐落于彰化平原的书山祠,因悠久的历史和特色的建筑风貌,已被列为台湾历史建筑。该祠多以红砖和圆木为建筑材料,外观体现出吉祥气氛,房顶雕龙雕凤,堂内木梁雕刻精细,具有浓郁的闽南建筑风格。据考证,台湾书山祠正是出自闽南工匠之手,且是由从家乡运去的珍贵石材、木料建造而成,它的坐向、建筑形式都和南靖书山祠如出一辙。
“两岸一家亲,萧氏亲上亲。你瞧,‘书山祠’这三个大字还是萧万长宗长亲笔题写的嘞,这就是血脉相连一家人的见证!”萧志郡一边拉着记者看祠堂大门上的匾额,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述两岸宗亲往来的感人故事。
2012年,台湾萧氏宗亲总会一行回南靖谒祖期间,看到书山祠年久失修,逐渐破败,当即发出重修倡议,得到台湾各地萧氏宗亲的鼎力支持,不仅为修缮方案出谋划策,还踊跃捐款近50万元。2015年2月,书山祠修缮落成庆典举行,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萧万长亲笔题写“书山祠”匾额,并委托时任台湾萧氏宗亲总会会长萧水叁等人带到南靖。
“萧万长的祖籍地也在南靖,他特别嘱咐我把墨宝带过来,希望两岸宗亲能够加强交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他还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南靖寻根谒祖。”台湾萧氏宗亲总会国际交流主委萧茂荣在落成庆典上饱含深情地说。
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正是两岸书山祠的真实写照。自1987年两岸开启民间交流以来,台湾萧氏宗亲纷纷组团回乡寻根谒祖,30多年来从未间断,而且还是南靖最活跃的宗亲群体之一。从助学济困到投资兴业,再到修桥修路修祠堂,书山派萧氏宗亲始终心系原乡,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13年,南靖萧氏宗亲组团赴台回访,自此两岸宗亲往来日益密切。
“无论隔多少代,距离多遥远,因为身上都流淌着相同的血,我们相信两岸萧氏同祖同宗的亲情交往会一直延续下去,这是任何势力都无法割断的。”萧志郡说,“最近又有几批台湾宗亲打电话要回来祭祖,我们要打扫好祠堂,准备好家乡菜款待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