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06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COP16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10月21日至11月1日在哥伦比亚第三大城市卡利举行。大会在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对濒危物种保护力度以及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促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到气候变化、物种入侵、过度开发等多重因素影响,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利益攸关方亟需形成合力,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蒙框架”)目标达成。中国在政策制定、资源调动和技术赋能等方面积极作为,给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新机遇。

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COP16是COP15达成“昆蒙框架”后举行的首次缔约方大会,主题为“与自然和平相处”。来自190多个政府的上万名代表齐聚卡利,探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前景,审查“昆蒙框架”执行情况,推动“昆蒙框架”内资源调配。

从大会前后多家机构发布的报告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依旧严峻。世界自然基金会10月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地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惊人。根据该基金会编制的“地球生命指数”,自1970年至2020年,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缩减了73%。栖息地退化和丧失、过度开发和物种入侵是主要影响因素。

迁徙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为植物授粉、运输关键营养物质和碳储存等作用,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活力的重要媒介。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2月公布数据显示,近一半迁徙物种的数量正在下降,超过五分之一濒临灭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说:“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正在危及迁徙物种的未来。”

“昆蒙框架”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COP16开幕前,由非营利组织海洋保护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3030”目标提出近两年,仅有2.8%的海洋被评估为“可能得到有效保护”,照此进度推算,到2030年仅有9.7%的海洋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多方呼吁共同努力

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在COP16开幕式致辞中说,人类发展正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在从经济和科学角度出发研判这种矛盾的同时,还应站在政治和文化的角度探讨化解矛盾的可能性。人类应以“生命”为旗帜展开一场革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付出实际行动。

大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同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苏里南、亚美尼亚等多国元首,共同领导成立了“全球与自然和平相处联盟”,呼吁世界各国立即采取行动以守护地球发展。

厄瓜多尔总统诺沃亚倡导全面实施“昆蒙框架”,呼吁统筹利用好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具体行动中来,鼓励他们践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承诺,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发挥引领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国应对标“昆蒙框架”全球目标,制定符合国情的行动计划并加以落实。中国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昆蒙框架”实施倡议、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昆明基金)等引领国际合作,正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今年1月,中国更新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围绕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等4个优先领域部署了27个优先行动和75个优先项目,成为“昆蒙框架”通过后第一个完成更新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肖梅克在出席COP16“中国角”开幕式时表示,中国担任COP15主席国6年间,不仅大力推动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通过昆明基金等为全球合作提供重要支持,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

COP16期间展示了由中国与哥伦比亚牵头成立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智网互联实验室。实验室在数字孪生领域开展了多项研究,应用场景涵盖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智网互联实验室中方主任罗训认为,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加持下,全球生物多样性合作将迎来更多机遇。

(据新华社哥伦比亚卡利11月2日电)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