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欧经贸关系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美国荣鼎咨询公司统计,今年第二季度,欧盟企业对中国的绿地投资飙升至36亿欧元,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然而,近期欧盟委员会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的出炉,给这一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针对本次反补贴调查,欧盟给出了详尽的“理由”,但是深层次的核心目的无疑是遏制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销售,以保护本土电动汽车产业。一方面,中国与欧洲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差距逐渐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超过30%,而欧洲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为25%,欧洲的电动化进程明显缓慢于中国;另一方面,欧洲本土市场感受来自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压力,部分欧盟国家希望通过增加关税应对来自中国品牌的竞争压力,为本土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欧盟自10月30日起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为期5年的反补贴税,这一行为是在国际贸易的道路上设置了一道不合理的关卡,其背后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在作祟。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贸易应是基于市场规律和公平竞争的良性互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崛起,靠的是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成本控制,而非不正当补贴。中国车企多年来在研发上持续投入,使产品具备高性能,续航里程、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辆安全性能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绿色环保的理念契合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趋势,而高性价比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电动汽车带来的便利。
这一贸易保护主义行径在欧洲内部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浪。从欧盟投票中可以看出,在27个成员国中,5国反对、12国弃权,并不是多数投赞成票的局面。其中,5张反对票包括汽车大国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马耳他。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表示,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将为德国车企提供创新驱动力。宝马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瓦尔特·默特尔表示,欧盟发起的此项调查可能弊大于利,其反作用像“回旋镖”,最终势必会伤害欧洲汽车产业竞争力。此前,代表650家车企的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公开表示,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
面对这一不利局面,中国车企没有被打倒,而是继续深耕欧洲市场。一方面,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收集翔实的证据,向国际社会和相关机构表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合规的,不存在欧盟所指控的不正当补贴问题。同时,在国际舆论场上积极发声,向世界揭露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真实面目,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与欧洲当地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加大针对欧洲市场的研发投入,根据欧洲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开发更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以此降低因贸易保护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形势严峻,但中欧车企合作的前景依然广阔。综合新华社及企业官方消息,目前已有不少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厂商出海欧洲市场进行投资合作。包括比亚迪、蔚来、小鹏在内的中国造车新势力不仅带着汽车进入欧洲市场,还在当地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充电设施、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等环节,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舆论指出,中欧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洲在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高端技术研发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而中国在电池技术、智能化制造等新兴领域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方深化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中欧车企进一步加强合作,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原材料价格波动、物流运输等复杂问题,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和高效运行。通过合作,双方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电动汽车产品,实现共享共赢。
私耍“回旋镖”,不如共舞“合璧剑”。虽然欧盟此次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给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带来了挑战,但也更加凸显双方坚持合作的重要性。11月7日,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中欧双方正在就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方案具体内容进行磋商。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相信中欧双方会以更开放的心态、更积极的行动,找到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正如德国权威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所说,“如果我们能携手并肩前行,汽车产业的未来将非常美好”。
本专栏图文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