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06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失能老年人:如何走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

“我也想停下来喘口气,可谁能来搭把手呢。”家住陕西西安的李秀娥今年74岁,常年无休照顾因病卧床的老伴。

我国目前有约3500万失能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800万左右。如何走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

过不上的“平常日子”

每天早上7点起床,帮老伴擦脸洗漱,做完饭自己顾不上吃就得给老伴喂饭,抽空还得洗衣服、打扫卫生。十几年来,李秀娥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2010年10月,老伴赵天权突发脑梗,瘫痪在床。儿子在外地工作,照顾老伴的任务落在李秀娥一人身上。

身体上的辛劳只是一方面,照护者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小视。有研究数据显示:30%到40%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照护者患有抑郁症或面临情绪压力,58%的照护者身体状况比同龄人更糟糕。

将失能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交由专业护理人员集中照护,是不少家庭的选择。

然而,即使老人住进养老机构,家人有时也无法安心。近年来,一些地方曝出养老机构发生虐老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对于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而言,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各有各的难,“平常日子”难再得。

亟待破解的三个难题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关键在于三个难题。

——“钱从哪里来”。近年来,我国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明确对经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支持服务。

然而,现有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对象主要集中在特困老年人以及部分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保障范围较窄、标准不高;加之不少老年人经济条件较差,难以自费承担养老服务。

——“人从哪里来”。当前,养老护理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结构层次不合理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较为突出。据测算,当前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600多万人。然而,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各级民政部门共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员248万人次;人才缺口较大。

一面是总量少,一面是“转行”多。民政部门数据显示,由于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较差、工资待遇偏低等原因,养老护理员年流失率达30%以上。

——“监管如何管”。相较于健康的成年人,失能老年人身体条件和认知能力相对不足。老人在养老机构或家中遭遇虐待,往往很难被发现。

近年来,我国不断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区域内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住建、市场监管、消防等其他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对养老机构实施监督。

然而,在实践中,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有待健全,监管合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基层监管执法人员普遍存在人手不足、手段滞后、经费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破困局需多角度发力

今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拓展居家助老服务,优化老年健康服务,完善养老照护服务。

“支持护理型床位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针对认知障碍老年人特殊需求,增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民政部等24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

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成都市长护险的实施,至少降低了失能老人家庭照料经济负担的44.31%,失能老人生存时间较未享受人群增加2.08年。

专家建议,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长护险的试点范围,做好全面实施的准备。

我国养老护理服务正走向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是支撑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加强专科护士与健康照护师培养,带动护理水平全面提升,让更多老人享受到专业、高效的护理服务。

要确保老年人放心、安心养老,必须持续加强养老服务质量监管,更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天津市老龄产业协会会长王淑洁建议,加强常态化监管,对养老护理员设立准入和“黑名单”机制。

“当前,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种类愈加多样,服务数量也不断增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副会长郑志刚建议,加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等居家上门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有质量的养老服务。(据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