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金,是一个听起来相当古老的行当,在金属器具“叮叮当当”的打磨声中,一件件精美的首饰由此呈现。在长泰区城关村状元巷,有这样一家小小的打金铺——正春堂,“打金匠”戴阿国一打便是40年。
由于技术过硬品质好,戴阿国收获了“打金国”的尊称。这项始于春秋的手艺,在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如今仍在这些手艺人中代代传承。
一大早,打金铺就迎来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戴秀智,前来取前段时间定做的七星坠,而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在这里定做七星坠了。
除了日常精美的金银饰品,“打金国”的明星产品“七星坠”更是格外受人喜爱。
“在我们本地,小孩4个月的时候,家里的长辈就会为他们准备七星坠,寓意平安顺利。”戴秀智说,小小的七星坠承载着满满的寓意,在闽南地区,一些家长会在重要日子给小孩戴上七星坠,这既是祝福,也是一种传承。
七星坠是给儿童佩戴在脖子上的挂件,约80克。这小小的七星坠,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在乾隆时期曾失传。在一个直径只有7厘米的银“米箩”里,嵌入算盘、书本、宝剑、镜子、秤、剪刀、尺子7件迷你小银件,这些小银件每件都可装可卸,拿起来还会当当作响,煞是好看。七星坠寓意着“男生能文能武会做生意,女生美丽贤惠且会持家”。
说起“打金国”与“七星坠”的结缘,颇有点“一见钟情”的宿命感。在从事打金行当之前,戴阿国从事的是古玩行业。2000年的一天,他在漳州古玩市场看到已腐蚀的七星坠,只一眼就被它独有的沧桑感和历史感所吸引,于是便买回来自己研究、钻研,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打造出了第一个七星坠。
制作七星坠,不仅要求精美,而且还要精准,否则嵌不进、拿不出。在这之中,“打金国”有自己的坚持和秘诀。
熔炼、提纯、锤打、安装……所有的步骤,全部靠锤子、钳子和镊子手工打造,最后用玛瑙小棒细细打磨出光泽度。光算盘小珠子就有63粒,而且小珠子要能拨动,每个“米箩”小孔距离还要一样。除了技术上的要求,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每一道工序都要把握好。其中,算盘是所有工序里最复杂的一道,要把每个细小的算盘珠都做到逼真,绝非易事。戴阿国告诉记者,完成一个七星坠要八九天时间。虽然耗时成本高,但他从不用机器和模具来代替人工,他认为手工具有机器所替代不了的优势。
如今,越来越多人上门找“打金国”定做七星坠,不只长泰本地,还有来自华安、漳州、厦门等地的客人。看着失传300多年的七星坠在自己手中“重焕新生”并得到大家喜爱,“打金国”很是欣慰。接下来,已是古稀之年的“打金国”,希望得到了“新生”的七星坠可以“永生”。传承的“接力棒”,“打金国”亲手交给了他的子女。
戴阿国的女儿戴沉玫从小就耳濡目染,也从事着这个行当,她希望跟随父辈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一盏灯、一方工作台、一把椅子,在5平方米的打金铺里,“打金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敲打声中传承着七星坠的古老文化,也见证着打金文化的时代变迁。灯光下,“打金国”忙碌的身影坚定而有力量,当金属的碰撞声响起,小小的巷子里又热闹起来了。
一次又一次的锤击、雕凿,“打金国”为金属赋予了灵魂。像“打金国”这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还有很多,他们倾其毕生而铸一剑,将人生的哲学、经世的烟火、人间的美好熔铸成传世珍品。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一份对美好生活的赤诚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