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武夷学院正式对外发布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招收农业、旅游管理、资源与环境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研究生,开启了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崭新篇章。
这是令人欣喜的时刻!
武夷学院申硕成功是几代人、数十年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结出的硕果。建校以来,武夷学院扎根闽北这片热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我们将以此次入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新起点,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更加彰显办学特色,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新征程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武夷学院党委书记庄祥生表示。
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的武夷学院,是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足闽北、服务福建、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和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绿色产业新质,汇聚优势资源力量推进“三茶”统筹发展、文旅融合以文塑旅、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构建以茶、旅、艺、生态为特色,以新型工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近年来,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深化产学协同育人、校地企合作,在全省率先开展本科层次产业学院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多元化路径,形成了“项目嵌入式”“分段对接式”和“工作室式(师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圣农食品学院、武夷茶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学校成为福建省高校产业学院联盟理事长单位。
武夷山有3000余家茶企,从种植采摘到包装销售,覆盖全产业链。
武夷学院的茶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本次入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农业”,其重点方向就是茶学的研究。学校坚持立足当地茶资源、围绕当地茶产业做文章,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和武夷山茶产业龙头企业联合成立武夷茶学院,推行“专业融合、资源共享、对接企业、开放合作”的办学新模式,在校内建成标准化生态茶树种质资源圃,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余个、组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4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学校与福建圣农集团共建圣农食品学院,校企联合成立专业教学委员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计划,“双导师”联合对学生进行评价。近三年共有400多名师生与圣农集团无缝对接。
“我们积极发挥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科技引领作用,加快应用型学科建设,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副院长叶江华表示。
本学期伊始,武夷学院旅游学院师生便一头扎进旅游学“富矿”——武夷山,开展旅游管理、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数字化文旅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武夷山旅游接待人数达15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6亿元。由地域优势演化而成的产业优势,使得当地的旅游产业链较为完善,从业人员众多,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结合闽北本土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因地制宜,专业课程设置偏向农旅、文旅、茶旅融合和创意策划等。”武夷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郭伟锋介绍,比如融入朱子文化、茶文化,又比如为武夷熏鹅打造知名IP和进行品牌包装等,这些有利于培养文旅融合和创意策划设计方向的人才。时下,文旅康养产业也是热门产业,旅游学院与时俱进,开设研学教育和康养旅游相关课程,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南平市地处闽江源头,是福建省的生态屏障,素有“中国绿都”“南方林海”的美誉,森林覆盖率为78.89%,森林蓄积量达到2.02亿立方米。
多年来,武夷学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与当地“同频共振”,围绕福建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布局,瞄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生物资源的绿色化利用等方向,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和当地水系流域、竹资源等为依托,与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开设“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微专业,打造特色系列选修课,以国家公园腹地为天然生态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教学。
“我们坚持产教融合,强调对学生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赵升云说,比如该学院化工专业的学生,平时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基础和专业实验,学院还建设了绿色化工仿真工厂,让学生可以进行全流程的中控演练,完全模拟真实的产品做法。
“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后,学校办学层次得到新提升,办学方向、学科专业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未来将持续固本强基、突特创优,促进学科专业融合交叉,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人才自主培养水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水平,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力和社会服务贡献度。”武夷学院院长吴承祯表示。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最终的归宿点就是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目标。
今年7月,南平市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在武夷学院成立,中心聚焦竹产业的关键科学问题及重大技术需求,利用武夷学院自有研发场所和仪器设备,创新校、企、科研院所多方协作机制,重点围绕竹材料、竹工艺、竹机械以及竹产品工业设计,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对外交流,为促进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人才和科技支撑。
近年来,武夷学院紧密融入福建省“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和南平市“3+4+5”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制定实施《武夷学院服务南平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在优化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打造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产业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学校统筹构建服务于区域产业链的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旅游养生产业专业群、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生物资源利用产业专业群、智能控制产业专业群、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信息技术专业群等七大专业群,设置的所有专业与南平地方相关产业、行业均实现有效对接。
“我们积极融入‘武夷茶,圣农鸡’为支柱的闽北绿色千亿食品全产业链,将茶学、园艺、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组成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从宏观课程高度,聚焦产业链服务环节,明确专业群及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叶江华表示。2022年3月,武夷学院成立了武夷岩茶绿色创新中心,围绕茶园减排固碳、土壤健康提升、病虫害防控、武夷岩茶加工工艺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茶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直接服务200多家茶企。同时,学校建立燕子窠生态茶园模式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借助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展培训推广、建立示范基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帮扶队伍”。
“旅游学院积极推进政校、校企联动,与南平市、武夷山市、屏南县等多地政府合作,与厦门建发集团、宋城、横店影视城、万豪集团、迪士尼等企业进行合作,制定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旅游规划,服务生态文明、文化发展、乡村振兴。”郭伟锋说。目前,学校已为50多个村镇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依托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成立的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现有“竹资源精深加工与循环利用”“武夷山脉特色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2个省级创新团队,团队师生近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9项。目前,竹资源团队开发的关键技术在合作企业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5.8亿元;药用资源团队引导和服务中药材种植户,带动多花黄精等种植面积2.48万亩,新增产值2.6亿元。“重点实验室系列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赵升云表示。
此外,武夷学院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以校内优质师资与校外企业导师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孵化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群团学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基础培育与冲击竞赛相结合、校企合作与政务服务相结合,构筑“多维共享”创新创业平台、“多元联动”服务体系、“多点融合”培育模式、“多业支撑”服务社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深入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专业知识、岗位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和能力,拓宽学生高质量就业途径,完善全员参与的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促进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持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效。学校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20余项国家和省级平台,近三年2次荣获“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
新时代、新征程,武夷学院将继续朝着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阔步前进,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院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