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条裁就如丝线,匠作编成胜桂芝。
竹编制作技艺是民间传统工艺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科技发展,手工制作的竹制品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竹编技艺传承也岌岌可危。
去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出台《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要初步建立中国的“以竹代塑”产业体系,这也为我国竹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在漳州长泰,有这样一位手艺人,仍旧坚守手工竹编技艺,在科技“快生活”的当下,留存着这份“竹香”韵味。
传承不能断掉
冒着初冬的寒气,在山林间穿行,竹林在风的舞动下簌簌作响,林仁凤正在寻找那根适合的竹子,多年的眼力练就,很快他就有了答案。手起刀落,一根翠绿的竹子应声倒下,他熟练地将砍下的竹子扛上肩头。
“能够用作竹编的材料,需要4至5年以上的竹材,才能有足够的韧性,经得起折腾。”记者跟随着林仁凤的脚步,回到他的小院,目之所及都是竹制品,竹簸箕、竹筐、竹篮、竹桌、竹椅……
今年64岁的林仁凤是第六批福建省级非遗长泰竹编技艺的传承人,也是如今长泰林墩仅剩的一个坚持竹编制品制作的手艺人。林仁凤和竹打了近50载交道,他坦言,竹编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摸一摸竹子,都会觉得不习惯。
林家的竹编技艺,传到林仁凤已经是第四代了。1938年,他的父亲林十三带着竹编技艺从永泰迁徙到林墩,看到这里群山环绕,对于毛竹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便在这里扎下了根。
自记事起,林仁凤就常常跟着父亲进山砍竹子,渐渐学会了辨认不同竹子的好坏,通过眼看、手触,体会不同竹子间的细微不同。
青年时期,父亲开始教他竹编手艺。一个竹制品的完成,需要经过前后十几道制作工序,在选竹之后,锯料、开竹、破条、撕篾、匀篾、编制,这些工艺都需要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才能精益求精,他的手上常常布满了被竹条割出的伤痕。他回忆道,印象最深刻的是破篾这一道工序,需要把竹子锯开,再用刀劈成粗细相同、厚薄均匀的竹片,仅仅这一道工序,他就学习了一年的时间。
上个世纪80年代,竹编手艺在村里十分吃香,由竹子编织而成的竹篮、竹筐是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当时,在林墩还有20多人从事竹编制作,林仁凤便是其中之一,这给他带来稳定的收入。
但好景不长,随着制作快速、价格低廉的塑料制品进入市场,竹编产业也走向了衰落,严峻的现实问题摆在眼前:光靠卖竹编品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我们家的这项手艺已经传承了这么久,不能在我手上就这么断掉。”每每想起父亲的叮嘱,林仁凤便更加坚定了做竹编的决心。看到他的坚持,家人也选择了理解和支持,妻子外出打工,三个女儿跟着林仁凤一起做竹编,制作的产品也从普通的日用品变成工厂工地建设的竹架、茶农晒茶的圆簸箕,这样的状态持续了10多年时间。
竹编也赶时尚
“竹制的日用品被塑料制品取代已经成为必然,我们只能往别的方向走,看看能不能找到突破口。”林丽花是林仁凤的二女儿,她建议父亲把竹编做成工艺品,增加观赏性。由此,林仁凤开始了新的尝试。他精心研究竹子,有针对性地选材,并用古法上色的手法创新竹制品的样式。
这几天,林仁凤正在编制一批结婚盛放喜糖用的簸箕,一个看似简单的簸箕,却有着精美的花纹样式,一面是红双喜,另一面则是百花图,十分精巧喜庆。
“编这样一个竹簸箕,需要40多个工时。”林仁凤告诉记者,为了让簸箕的图案更精致美观,他尝试着将原色、黑色、红色三种线条编制在一起,组成一朵朵小花,而另一面则是象征着结婚祝福的红双喜,这个竹簸箕在村里很受欢迎,村民要办喜事就会来找他买,能够兼做日常用品和工艺品,平常作为装饰摆件也很好看。
“竹编的制作技艺复杂,手工技术要求很高,人工成本不低,如果只是用作普通的日用品,很容易就被价格低廉的塑料制品替代。”林丽花说,如果做成工艺品,它的价值就能有更好的体现。
在林仁凤家里的客厅,有一面竹架子,上面展示着他这些年来创作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精巧美观。其中,有一件名为《泰有福竹》的作品,据林仁凤介绍,这件作品是一家人合力完成的,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决定在“福”字里融入祥云、葫芦、长泰LOGO等元素,将长泰本土文化与福文化融合在一起,十分精美。
“女儿利用设计软件设计图稿,我就依图而编,一起探索、编织出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这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的一种很好结合形式。”林仁凤说。如今,林仁凤和女儿除了打磨竹编技艺外,还开始研究汉字、图案的编制技法,在竹编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内涵,让竹编作品更生动、更显韵味。此外,林仁凤还改良、制作适合摆设的小工艺品20多种,探索竹编织品的更多可能。2018年,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决赛上,林仁凤带着竹编技艺代表福建省参赛,获得草柳藤编织项目第三名。
2019年,长泰竹编技艺入选第六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林仁凤还在政府的帮助下设立了竹编技艺传习所,并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竹编技艺传承课程,让竹编技艺走入年轻人心中。
“知名度提升了,有更多人了解到这项技艺,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林仁凤告诉记者,如今,还有不少外地的艺术学生特地到长泰,跟着他学习竹编技艺,他希望这项老手艺能借由更多年轻人的手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迸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