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都要比比谁家院子更干净,种的花更美。如今,在漳州开发区不少农村社区,美化环境成了一种新风尚。新风尚是如何形成的?
今年以来,漳州开发区在推进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试点推广“四村共创”美丽社区建设“积分制”,有序铺开试点范围,用兑换生活用品、评优评先、政策支持等方式,把环境整治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发挥“小积分”变“大翘板”作用,鼓励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美丽社区建设中来,助力环境整治再提升。
今年年初,各社区结合实际自行选定大径后村小区、石坑社区田洋小区、白沙新区小区示范街沿街、店地第四片区率先试点“积分制”,共有505户居民参与,累计发放代金券722张,奖励金额近2万元。基于良好成效,近期新增142户居民参与其中。
“院子收拾得很干净,加30分!”近日,石坑社区田洋小区康大爷家迎来了社区“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和志愿者等组成的社区积分评议小组。他们对庭院、房前屋后的环境情况仔细检查一遍后,在评分表上认真写下了分数。
听闻有加分,康大爷很开心,立刻算了一笔“积分账”:参加积分制管理,基础分50分;厝前厝后规整有序,加30分;全家都按时交医社保,加5分……“这些积分在村里都能当钱用,年底攒一攒积分还能去超市给家里添置年货!”他高兴地说。
据介绍,“积分制”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按照“一户一档”建立台账,围绕人居环境、文明乡风、律己为公等三个维度的行为准则,各社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积分项目、分值标准等社区卫生积分制考评细则,将以往模糊的“村规民约”清晰化,制定了具体可量化的指标。积分评定过程和结果严格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每月积分评定后,在居委会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监督,以示公平公正。
如今,在“积分制”的影响下,试点片区的居民对环境卫生的态度逐渐从原来的“将就”变成了“讲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花草交映,过去散养的鸡鸭圈进围栏,庭院私搭乱建和脏乱差问题越来越少……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打扫卫生全靠个人自觉,人勤快自然干净,人懒惰肯定脏乱,分数就是形式……”起初,“积分制”在大径后村小区试点落地时,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
不久后,在社区干部、志愿者的宣传发动下,余阿姨和她的邻居们了解了“积分制”的激励项目,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为社区环境整治作贡献,又能换到洗衣液、洗发水等自己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还可以评优评先,既有‘里子’又有‘面子’,何乐而不为?”如今,每天早上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门口的小菜园浇水,把枯枝烂叶清理掉,还打算种上一些三角梅,并且每月都要和邻居们比比谁家院落更干净漂亮。
态度的转变从榜样做起。为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积分制”的热情和积极性,漳州开发区社会发展局还组织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五星示范户”评选方案,对连续三个月以上评优户进行表彰奖励,颁发“五星示范户”牌匾并上墙,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并形成人人关心环境卫生、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在试点基础上,漳州开发区将持续发力、全面铺开“四村共创”美丽社区建设“积分制”,加快形成社区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分制”管理工作格局,引导群众从“一旁看”转向“一起干”,让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真正净起来、绿起来、靓起来、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