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屿岛是九龙江入海口的一颗明珠,更是观照厦漳近世500多年兴衰的一面镜子。
孤悬海上,却独拥襟海连江的优势,在月港引领全球化浪潮、世界贸易格局重塑的时代,浯屿岛既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又是拱卫月港的战略屏障。
这里,面积虽不到1平方公里,500年前却是一座威震敌胆的海防军事要塞,为当时福建“五大水寨”之一,数百年扼守闽南海上水道,与莆田南日水寨齐名。
这里,作为月港咽喉,曾是中外海上交通枢纽,繁华兴盛几个世纪,是不可替代的发舶港和收舶港。
这里,历史风烟散尽之后,面海的生活,又聚集着浓浓烟火气息,弥漫着无与伦比的美好。一个小岛,常居1万多人口,288艘钢质与玻璃钢质捕捞、运输船,海运捕捞并举,蓝色牧场渔排相望,渔歌互答,好一幅新时代的海上清明上河图……
一个小岛,何以成为发展的先行者、时代的弄潮儿?
浯屿岛500年走过的路径告诉我们,地处边陲、围在汪洋中的岛屿,必须在处理好放与守关系的前提下,当好海防前哨与海丝前行者,靠海吃海,努力扮演中国的窗口和世界的窗口角色。
明朝近300年,东南倭寇与北边鞑靼、瓦剌,对大明帝国始终虎视眈眈,朱元璋从建国之初,就极为重视边防建设,洪武二十年(1387年)前后,令江夏侯周德兴在沿海营建系列卫城、所城及水寨,仅福建沿海就布局福宁卫、定海卫、平海卫、永宁卫和镇海卫等五大卫城,形成遥相呼应的闽海防卫长城。
清道光四年(1824年)在浯屿岛上立的《浯屿新筑营房礅台记》,如是曰:“浯屿、小担、大担并峙于港口海中,实为厦岛门户。”
据《厦门志》记载:“拨永宁、福全卫所兵二千二百四十二人,合漳州卫兵二千八百九十八名戍之。统以指挥一员,谓之把总,岁轮千、百户领卫所军,往听节制。”同时,配备福船、大哨船等各类海军用船48只,使浯屿成为牢固的战略前哨。月港史研究专家江智猛分析,明初的浯屿水寨,对于九龙江入海口,以及当时的漳、泉二郡,都是一个重要的咽喉要塞,有效扼制了倭寇猖獗入侵,保护了漳厦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海疆稳固,郑和、王景弘率庞大船队,八下西洋(第八次由闽人王景弘率领),极大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宽度和长度,开启了世界大航海、大贸易时代的历史序幕。也正是海防设施完善,明代中后期,尽管倭寇日益猖獗,最终在民族英雄俞大猷、戚继光联合抗击之下,全面歼灭了频频侵扰浙、闽、粵的倭寇。
鸦片战争后,中国几万里海岸线上,卫所城堡等海防设施,在抵御敌寇侵略中,仍发挥了非同寻常的堡垒作用。
海疆有守、海防稳固,海上贸易的通道,才能畅达世界,海洋产业的底色,才能厚实稳健。
浯屿岛从兴起到鼎盛,正是在俞大猷、戚继光全面剿灭倭寇之后,月港迎来隆庆开海的黄金贸易时期。外患扫除,海丝重光,中国沿海以九龙江口为中心,再次织密连接东洋、南洋和西洋的海上贸易网,当时,全球贸易结算的一半以上白银流进中国,在此后至少200多年,中国毫无争议成为世界最大贸易顺差国。
直到鸦片战争后,由于统治者腐败无能、海防废弛,中国防御能力和经济总量逐步下降,成为西方列强侵凌对象,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浯屿岛几百年兴衰证明:海防强则国家强,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权牢不牢固,一要海上防卫力量作保障,二要海运、海产、海洋装备等海洋产业的兴旺,才能民富国强,长治久安。
几百年海防要塞,更兼联通中外的海丝起点,使浯屿岛积淀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妈祖信仰、送王船民俗、渔家习俗、水寨文化,形成浯屿岛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是研究海丝历史的重要实物根据。
海防与海丝文化并臻,是中国东南海岛发展的鲜明路径。海防完备,国家稳定,社会清明,民族自信,海上丝绸之路的空间,就必将越拓越宽,越走越远,越拼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