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山青水碧鸟韵长

□本报记者 谢艳荔 罗昱伦 通讯员 詹铁笛 雷玉平

明溪县举办的海峡两岸观鸟挑战赛吸引广大鸟类摄影爱好者参加。(资料图片)

美丽的鸳鸯跃上河中树枝。林锦荣 摄

白颈长尾雉在林间奔跑。江月兰 摄

黄腹角雉在林间漫步。江月兰 摄

苏枫镜头中的彩鹬翩然起舞。罗昱伦 摄

来自荷兰的游客在明溪观鸟。(资料图片)

“鸟导”谢芳林(左二)带领“鸟友”开启一天的观鸟行程。(资料图片)

肖书平(右二)在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指导师生救助鸟儿。张金玲 摄

核心提示

窠头兀坐想飞鸣,听到忘机气转清。

似与古人欢晤对,如同益友畅闲情。

风中忽送千般巧,槛外微闻万态更。

最是枝头朋友好,交柯一一振芳声。

清代诗人汤庠偀的诗作《竹祠闻鸟》,描绘出人与鸟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用来形容被誉为“中国候鸟旅居小城”的明溪县,十分贴切。

作为位于闽西北的山区小县,人口稀少的明溪县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12%,坐拥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卜岩省级自然保护区,两个省级森林公园,一个省级湿地公园,是我国最绿省份中的最绿县份。

片片青山,馈赠给明溪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的鸟类资源。

据统计,明溪现有鸟种345种,鸟类六大生态类群在当地皆有分布。共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种8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种68种,明星鸟种黄腹角雉、斑头大翠鸟等令不少观鸟爱好者慕名而来。

纷飞的鸟群,也让当地看到了发展的“金钥匙”。明溪现有生态观鸟点31个、“村社合一”观鸟专业合作社8家,建设了5条精品观鸟旅游线路,培育了12个以生态观鸟为主的森林康养基地,每年吸引国内外观鸟游客3万余人次,带动消费约1亿元。

日益壮大的明溪观鸟品牌因何而兴,又将向何处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山林寻访答案。


从“捕鸟人”到“护鸟人”

山区清晨,烟雨微茫。明溪县城关乡王桥村村民苏枫起了个大早,来到县城西郊的彩鹬池观鸟点。简单打扫棚内卫生后,他熟练地装上镜头,架好相机,对准不远处的稻田湿地。收拾妥当,他便惬意地坐下抿起酒来。

“今天没有‘鸟友’预约,打算下午下田除除草,维护一下环境。”他指着稻田说道。这看似普通的稻田,也是一片湿地,其中的布局、植被、土墩等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的,只为了能让彩鹬在这里更好地生活。1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苏枫在附近水稻田听到了彩鹬的鸣叫,经过勘察,果然发现比较稳定的彩鹬越冬种群。他便与当地农民达成协议,在此搭起观鸟棚,供天南地北的“鸟友”进行观测、拍摄。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明溪县,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通道,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在这里栖息、繁殖。明溪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12%,当地现有鸟种345种,约占全省总数的60%,2012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黄腹角雉之乡”称号。

明溪鸟类资源众多,这得益于东北部天然形成的“千年鸟道”。县境内连绵分布的25座海拔千米高峰,构成一条东西贯通的凹形通道。顺着渔塘溪的走向,形成长50公里、宽10公里的隘口。雄伟的大山为迁飞候鸟提供识别标志,茂密的丛林为鸟儿提供了安全的落脚点与丰富的食物来源。寒来暑往,天空中翱翔的精灵在群山间找寻栖息的港湾。

曾几何时,这条“千年鸟道”竟是候鸟的“亡道”。

20世纪70年代,山区交通不便,当地经济落后,贫困的村民便盯上了每年如期而至的候鸟。

“在迁徙季节甚至出现‘千军万马来捕鸟’的场景。”明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肖书平说,特制的鸟干成为招待贵客的佳肴,当地一度流行起“养鸡不如抓鸟”的口号。如何将村民从“捕鸟人”转变为“护鸟人”?这成了困扰肖书平的最大难题。

他从2003年调任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开始,就和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他的专业是林学,隔行如隔山。他走遍明溪的山山水水,一种鸟一种鸟地拍,一种一种地认,还多次去各地的林业大学鸟类专业进修。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明溪鸟类的“家底”渐渐清晰了,记录的野生鸟类从2004年的197种增加到如今的345种,也摸清了鸟类的活动规律和活动范围,为以后的保护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他荣获全国“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可以说,要了解明溪的鸟,大家首先就会想到肖书平。

2004年,随着“明溪发现珍稀鸟种黄腹角雉”的消息发布,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前来“追鸟”。观鸟游的兴起,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鸟的关系,并带来了积极转机。

2015年起,明溪县相继出台了《明溪县保护鸟类资源推动观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意见》《明溪县鸟类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做好鸟类拍摄点规范建设管理要求;2017年,在全省率先发布《野生鸟类禁猎期和野生动物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方法的通告》,规定10年期间,在明溪县行政区域内禁止捕猎所有野生鸟类;2018年,发出全国首份《护鸟令》,严厉查办破坏野生动物违法行为,公开审理非法狩猎案件,取得积极效果。

趁着观鸟游兴起的东风,爱鸟护鸟宣传“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肖书平为村民算了一笔账:以往一只鸟干卖5元,而现在却要为了这点小钱顶着犯罪坐牢的风险;可若是保护鸟类,发展生态观鸟,一个观鸟机位就是100元,再加上住宿与餐费,一天挣个300元不成问题。“靠山吃山,可不能坐吃山空啊!”

一系列政策举措,让村民认识到了身边鸟儿的价值。慢慢地,上山捕鸟的人不见了,巡林护鸟的人变多了,像苏枫一样爱鸟的人也多了起来。

“我喜欢摄影,喜欢拍鸟,更喜欢静静守护它们,等待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前一天苏枫就守到了3只彩鹬在水中展翅、翩翩起舞的绝美画面。苏枫享受着纯粹的观鸟之乐,“最好的”都是“下一张”,正是出于这份热爱,这个彩鹬观鸟点坚持至今。

彩鹬原是候鸟,现在变成了留鸟,一年四季都有。但它的胆子非常小,不容易观测到,苏枫说他和彩鹬的关系是“贴身”的。“哪一窝鸟的‘预产期’是哪天,我都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有次它们窝里进了蛇,吃掉了一个蛋,还是我帮忙把蛇赶跑,两个小时后,剩下的三个蛋都孵出了小鸟嘞!”谈论起彩鹬的习性与趣事,看上去“五大三粗”的苏枫眼里流露出满满温情。

“三只鸟”开启观鸟产业

“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和彩鹬,正是这三只鸟开启了明溪观鸟产业的大门。”肖书平一句话精准点题。

时针回拨到20年前。一次前往夏云乡紫云村考察的过程中,肖书平意外发现,在当地均峰寺外吃食的山鸡中,竟出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的身影。这一发现激起了有关学者的浓厚兴趣。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团队前来紫云村科考,科考成果令所有人欣喜若狂:不仅亲眼目睹了黄腹角雉的灵动身姿,还捡到了一枚珍贵的鸟蛋。“这枚蛋对于改良基因、扩大种群的意义,就相当于当年袁隆平院士在海南发现的那棵野生稻!”张教授立即亲自“护送”鸟蛋返回北京,安排团队其余成员留在明溪,深入开展黄腹角雉栖息地保护与种群分布等相关研究,这一珍稀鸟种得以在明溪“落地生根”。

好消息接二连三。2014年,夏阳乡瓦溪村出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身影;2015年,摄影家邵开建在明溪拍摄的《彩鹬展翅》作品在上海国际摄影展荣获银奖,受到国内外媒体的相继报道,明溪一时间成为中国观鸟界瞩目的中心。还有鸳鸯从候鸟变成留鸟,东方白鹳、凤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腿小隼等珍稀鸟类都纷纷出现在明溪。

珍稀鸟种频现,观鸟界广泛聚焦,配上适时出台的有关政策,新兴的观鸟产业呼之欲出。

2016年,明溪县鸟类资源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立。有关部门负责人带队,组织各村村长以及对观鸟感兴趣的村民,前往漳州南靖、云南百花岭、江西鄱阳湖等地考察。眼前的景象令村民们惊讶不已:鸟棚外,鸟儿翩飞林间,美不胜收;鸟棚内,来自全球各地的“鸟友”举着“长枪短炮”,不断摁下快门。

“棚里有三四十人,一个人收100块机位费,一天就能挣三四千块钱!”村民自顾自地盘算起来,前期搭建好鸟棚,培育鸟点,日常维护好林间环境,既能留住动人美景,又能赚到真金白银,“这份美丽又舒心的买卖值得干”。

村民投身观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如何保护、提升生态又成了政府部门的关注重点。2018年,明溪县争取到1.47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开展沙溪流域明溪段国际候鸟迁徙通道保护与修复工程。先后实施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千年鸟道”、鸣溪省级湿地公园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累计修复保护湿地约2万亩,种植为鸟类提供食物的植物约1200亩,区域生态网格得以完善。

外出开了眼界后,回到明溪,不少村民开始打造自己的观鸟点,中溪村的“鸟导”谢芳林便是其中一位。

清晨4点起床,天不亮就出门巡山探鸟,这是谢芳林的日常。“作为‘鸟导’,不仅要有像鹰一样的眼睛,还要能听声辨位,通过叫声迅速辨别是什么鸟种、在什么方向,这离不开长年累月的锻炼。”他说,每天巡山还能够掌握本地的鸟种变化,更好地服务“鸟友”。

位于明溪、全球唯一稳定的斑头大翠鸟观测点,便是谢芳林细心观察出的得意之作。

2017年10月,中溪河畔,几声鸟鸣引起了他的注意:“好像是斑头大翠!”谢芳林马上与自己的师傅——同为观鸟达人的野生动物摄影师陈林取得联系,两人决定共同寻找它的踪迹,终于在2020年4月发现了鸟的巢穴。

可谢芳林并没有急于公布,将独家消息“变现”,而是默默背上相机,开始了长达60天的跟踪观察。“当时还不确定鸟儿的状态,贸然公布只会影响它的栖息生活,让明溪失去这个可爱的‘小精灵’。”谢芳林说,把握好斑头大翠鸟的生活习性、确认它们“安了家”后,他于2022年发布了这个新鸟点,一时成为“鸟友”圈的热门话题。

从2017年起,谢芳林就着手对家里的旧屋进行翻新,并加盖民宿,为“鸟友”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在各微信群中分享最新鸟讯。贴心服务为他打响了口碑,至今已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鸟友”纷至沓来。

观鸟产业令谢芳林收获颇丰,他选择将这份美好分享给更多人:邀请有意向的村民共同创建观鸟合作社——明溪县中溪观鸟林业专业合作社;与村民分工合作,做好观鸟服务;协助有意愿的村民打造鸟点,实现家门口就业;向“鸟友”推荐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打造独特的“后备箱经济”……一边守护心爱的鸟,一边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产业2.0”升级之路

历经20多年的蓬勃发展,观鸟成为一项倡导绿色环保、亲近自然的休闲活动,“鸟友”圈也从原来的高端小众,向着普罗大众扩展。各式各样的观鸟基地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作为福建省观鸟产业的先行者,明溪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目前观鸟产业还存在小而散的问题,还不能串点成线;培育一个鸟点,没有一年半载不会成功,村民的热情和耐心也不够;明溪的产业文化还比较单一,优势不够突出等。

明溪正在探索“观鸟产业2.0”的升级之路。

在明溪县市民服务中心12楼,候鸟监测管理平台的大屏幕正实时显示鸟类栖息状况。

“我们通过在候鸟迁徙线路上布设21路高清监控探头、50个红外监测相机,对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视频监测,动态获取候鸟迁徙栖息、生境选择等数据。”明溪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邱乐平介绍,这些前端大数据与“明溪在线”公众号共享,开通观鸟“慢直播”,向观鸟爱好者全方位展示明溪鸟种与生态情况,为生态观鸟产业注入科技动力。

同时通过与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鸟网等高等院校与专业机构合作,建设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和观鸟实践基地。2020年9月,国家鸟类环志中心在明溪县设立福建省首家鸟类环志站,让我国东南地区的鸟类资源被更多学者“看见”。

“丰富的鸟类资源,是发展观鸟产业的基础与前提。”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侯志强既是慕名而来的“鸟友”,又是研究产业发展的热心人,“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既适合鸟类栖息生活,又方便人们观赏交流的场景与空间,形成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

这与明溪的规划不谋而合。2023年,明溪在位于南北候鸟迁徙通道交叉口的城关乡王桥村建设生态观鸟景区。如今景区已初具规模。

“目前已完成总进度的90%,一期部分元旦将面向大众开放。”明溪县林业局党组副书记杨永生介绍,景区能有效恢复满足珍稀濒危动物栖息需求的生态空间,并保障候鸟迁徙通道的安全,也为地区生态旅游业、服务业等发展提供助力。

拓展观鸟产业受众、推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也是专家学者频频提及的要点之一。“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研学机构、博物营和观鸟团,应是明溪观鸟的重点客户群。”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帅凌鹰建议,可围绕这类群体打造精品线路,并与客家文化、美食体验等项目结合,以丰富内涵带动消费升级。

今年以来,谢芳林的生活悄然发生变化:一有空闲时光,他便捧起几本自然图鉴,反复研读。“得抓紧时间补补课,才能回答得上孩子的问题。”他笑呵呵地解释道。

现在不仅接待专业“鸟友”,他还开发了研学游、亲子游等项目。山里的资源足够丰富,可以满足孩子探索自然的不同喜好。

今年8月,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在明溪县正式设立福建首家生态摄影服务站,投放最新的设备让摄影爱好者“尝鲜”,选址就落在谢芳林的合作社内。一个全新业态得以拓展。

“明溪应构建独特的观鸟文化,精确锚定产业发展方向,方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侯志强认为。

2020年以来,明溪县相继举办“生态观鸟+森林康养”专场活动、“黄腹角雉杯”首届国际观鸟摄影大赛、“观鸟胜地 自在明溪”海峡两岸(明溪)观鸟挑战赛等系列活动,“观鸟胜地”影响力不断扩大;2023年1月,《明溪县发展生态观鸟产业实施方案》正式出台,生态观鸟产业被纳入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之一。

“我终于看到斑头大翠了!真是不虚此行!”参加2024年“观鸟胜地 自在明溪”海峡两岸(明溪)观鸟挑战赛的台湾“鸟友”阮锦松满脸兴奋。作为一位资深观鸟爱好者,十几年来他穿行于两岸各处观鸟胜地,只为亲眼看看斑头大翠鸟灵动的身影。“中国分布的11种翠鸟里,我只剩它还没有观测过。虽然只是短短几秒钟,但也算是‘圆了梦’。”他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明溪这几年逐渐成为许多台湾‘鸟友’的心仪之地,下次还要和朋友一起来,期待发现更多惊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