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海洋文明孕育的艺苑奇葩

□本报记者 赵文娟

2008年6月7日,漳浦剪纸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次年9月,作为中国剪纸的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漳浦剪纸何以在中国民间剪纸中大放异彩?对此,记者采访了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刘丽。她认为,漳浦剪纸主要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是彰显海洋文化。中国剪纸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民俗文化是孕育剪纸的沃土,漳浦位于东南沿海,自古以耕海牧渔为生,男人出海捕鱼,有“行船走马三分命”的说法。剪纸作为女红之一,常用作祈求渔获丰收、风调雨顺、出海平安的载体,海洋文化在漳浦剪纸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是纹样不断演进。旧时,漳浦剪纸初学者一般以“坐花姆”的形式习艺,依照一定的摹本运剪,在邻里、家族间世代相传,一个纹样从甲地到乙地,以“离谱”或“脱谱”的形式,创造出新的纹样。技艺高超的艺人,不参考样本,也能得心应手地剪出新花样来,如“四大花姆”陈金、林桃、黄素、陈匏来。每件作品再经过几代人的演进改良,千剪百炼,越来越好。

三是题材多元化。举凡天上人间,无所不有,吉祥图案、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与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民俗紧密结合,因漳浦面临大海,物产丰富,民风质朴,取材多与海洋相关,并由此形成了漳浦剪纸的独特风格,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

四是价值模式衍变。漳浦剪纸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不属于纯艺术,是渔民在征服自然、改善环境的过程中,自发创造以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活艺术、实用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进,漳浦剪纸从朴素的实用价值、民俗价值,逐渐转向以审美功能为主的艺术创造,剪纸技艺发展出多种可能性,一度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传播漳浦民俗、信仰、风俗仍是其创作核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