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海渔女,向海放歌。
因为有了她们,3752公里的曲折海岸线上,风情万千。
因为有了她们,万千福建男儿安心下南洋、闯世界,创造侨乡神话。
她们是海的女儿,是花的传奇,是渔家守望者。
她们是海洋的精灵,遍布在沿海各个角落,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彰显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福建渔女文化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和渔业传统息息相关。
从地理位置来看,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生存空间局促。为求生计,许多男人离乡外出,甚至漂洋过海、寄身他邦,老幼妇孺留守家乡,渔女必须承担起日常养家糊口的重担,这造就了她们的服饰特色:便于渔业生产劳作。如简朴宽松的蟳埔女服饰,上衣为布纽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裤以黑、蓝色为主,裤筒宽一尺左右,俗称“大裾衫、阔脚裤”。
从历史背景来看,福建渔女文化可追溯到古代疍民文化,她们的服饰和发型是疍民文化的遗存,反映了福建沿海居民在水上生活的传统,并在各个时期进行吸收和融合,最终形成特色。
从风俗信仰上来看,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的自造“女神”特别多,有着深厚的女性崇拜文化土壤。妈祖文化正是这一特征的突出表现。妈祖文化在福建沿海一带有着深厚的根基,它不仅深刻塑造了渔女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更成为她们精神的依托与文化的象征。
正因如此,妈祖文化与渔女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共同描绘出福建渔女的生动画卷。
受妈祖文化影响最深的当数妈祖祖地的湄洲女。湄洲女的发型和服饰相传为妈祖亲自设计,又叫“妈祖装”,可以用“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这句话进行形象概括。湄洲女的蓝色上衣代表大海,裤子上红下黑两截隐含平安与思念的意思。据说这是由于妈祖常年在海上救助渔民,裤子下半截被海水打湿,远远看去像是黑色的。头发盘起梳得像船上的帆,左右各一根波浪形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桨,头上盘一个圆圆的发髻代表船上的方向盘,一根红头绳盘在发髻里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髻代表船上的锚。头上的每个发饰都代表船上的零件,象征着一帆风顺。
千百年来,福建渔女以海为生,勤劳是她们最显著的精神品质之一。她们每天辛勤劳动,无论是捕鱼、织网还是其他海上作业,都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体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特别是惠安女,修建惠女水库,开垦大竹岛,修建大岞避风港,充当海防女民兵……惠安女在一系列事件中体现出“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的惠女精神,名扬海内外。
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勤于劳动、勇于奋斗,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渔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应当得到推崇和赞美。
愿渔女精神永世长存,渔女文化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