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屏山时评

打破阻碍引才留才隐性壁垒

□林清智

时值春招季,各类招聘信息备受瞩目。近日,广州市某街道办就因为一则招聘公告成为关注焦点,其设置的年龄门槛引发网友激烈讨论,吸引了媒体的报道。

根据原公告,该街道办公开招聘6名环卫工,应聘者需满足“35周岁及以下”条件(持汽车驾照者可放宽至40周岁)。这一条款迅速遭到质疑,“超过35岁连扫地的工作机会都没有”的自嘲式吐槽充斥网络。面对舆论压力,街道办一周后发布情况说明,解释称年龄限制是基于岗位“工作强度较大且需在夜间和凌晨作业,对于体能等身体条件要求较高”,同时承认“岗位条件设置不合理、考虑不周全”。随后修订的新版招聘公告将年龄范围调整为“18周岁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

实际上,“35周岁”的年龄限制在招聘中屡见不鲜,但当发现连环卫工岗位都将35岁以上群体拒之门外时,大部分人还是感到难以理解。这一事件表面上是对单一岗位招聘规则的争议,折射出的却是“35岁危机”长期积压的集体焦虑。“35岁门槛”的形成虽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与市场逻辑,但不符合法律提倡的平等就业原则,而且必须看到,在人口老龄化与延迟退休政策并行推进的当下,这一标准已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明显错位。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相比上世纪,当前人们的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35岁以上劳动群体也日益庞大。大到一个省份、一座城市,小到一个系统、一家单位,都既需要初出茅庐的冲劲,也需要岁月沉淀后的阅历、久经磨炼后的成熟。何况,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35岁至44岁属青年范畴。现实当中“只要35岁以下劳动力”的市场环境,限制了人才的发展,也不符合“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理念。用人单位适当放宽年龄限制,让更多求职者参与竞争,最后根据实际能力择优录用,这样既不失公平又能找到真正合适的人——毕竟英雄不问出处,人才不分年龄。

正因如此,近年来拆掉“35岁门槛”的呼声持续高涨,还屡次成为全国两会热门话题,多位代表、委员都曾提出相关建议。令人鼓舞的是,2025年部分省份将公务员招考年龄上限上调至40周岁,释放出回应公众期待深化改革的积极信号。

同理,学历歧视、地域限制等壁垒同样亟待改革。尤其在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当下,人才流动已成常态,但部分单位“非硕不招”,部分地区的职称评聘机制仍固守区域性评价标准,与跨地域人才的发展需求存在矛盾,构成了阻碍引才留才的隐性壁垒。

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期待更多用人单位与时俱进,摒弃单一标准,打破“年龄滤镜”“学历铁律”“地域藩篱”,建立以实际能力为导向的评估机制,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做到“能者进、优者奖、庸者汰”,真正激活人才红利,让每个人才都能在适合的岗位绽放光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